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期刊动态
《中国地方志》2025年第4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2025-09-01【打印】

目录

内容提要

 

地方志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呈现与新时代创化

吕克军

  提要:“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指引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地方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是“文化主体性”之用,体现中华文治特点,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发展的路径存在密切联系,与中华民族精神内在契合;新时代,要深入体悟“文化主体性”,凝聚地方志文化主体性,通过深入挖掘传统史学、方志学理论,与他国他民族文化及史学理论进行比照互鉴,促进地方志理论的系统成熟,形成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方志理论体系,活化方志文化发展与传播方式,形成地方志文化主体性,达到方志文化“自觉”。

  关键词:地方志  文化主体性  “两创”  文化自觉

 

新中国园林志编纂研究

张晨

  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编地方志书对园林内容的编撰一方面继承旧方志的编纂方式,另一方面随着园林与绿化被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内涵,园林志纂修也呈现出新面貌。通过梳理园林志发展历程,对比分析综合志书中的园林志分志、独立的园林专业志以及园林部门志3种类型园林新志,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园林志编修概况与编纂特点,并在第三轮修志准备之际,结合当前文旅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从组织队伍、编纂特色、内容详略、续修情况4个角度对新一轮修志中园林志的编纂提出思考。

  关键词:园林志  专业志  新志编纂  修志思考

 

试析史学研究中方志的应用:基于2023年

历史学25种CSSCI来源期刊论文的分析

关书朋

  提要:史学研究的特点与方志的内在属性,共同决定着方志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检索2023年历史学25种CSSCI来源期刊发表的中国史研究论文,其中引用方志文献的有294篇。以这些文章为研究对象,探讨方志在经济史、政治军事史与社会文化史等不同史学研究类别中应用的范围与局限,分析史学研究论文征引方志的种类与门目类型,以期拓展方志在史学研究中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史学研究  方志  期刊  应用

 

载道之器:论三才体方志与方志中的三才思想

彭兴隆

  提要:三才体方志,指以天、地、人三才为纲的特殊体例方志,与三宝体方志不同。宋元时期,方志中出现将三才思想应用于框架设计的情况,但尚属局部应用。明嘉靖之后,三才体方志蓬勃发展,但并未成为主流方志体例。入清之后,留存的三才体方志比例进一步降低,表明三才体方志的衰落。尽管如此,明清时期还有许多非三才体方志在体例设计中借鉴三才思想,体现出文本秩序与天人宇宙观的对应。通过三才思想与经史的结合,部分作者试图将方志接驳到儒家主流学术体系之中,并将地方小世界纳入到儒家价值观编织的文本秩序中,以此映射对现实秩序的追求,体现出方志的载道功能。三才思想等文化资源的进入,也成为观察宋代以来方志定型与发展历程的窗口。

  关键词:三才体方志  三才思想  天人秩序  载道功能

 

明清方志择传入志的三重标准

——以4部《吴县志》为中心

杨茂林

  提要:传记作为方志不可或缺的部分,一直是编纂工作的重心。历代《吴县志》的编修实践表明,传记收录至少有三重标准。其一,方志通行之标准;其二,单本方志特定之标准。这两重标准以官府需求为价值导向。随着地方精英逐渐参与修志,家族势力的强弱成为第三重标准。即使是未能直接参与修志的家族,也采用各种策略,推动祖先入志。在权力话语的影响下,方志特定标准反而成为各方利用的工具。编修者利用篇目调整的机会,使得许多符合标准的传记依然被删去,不太符合标准的传记反而被收录。如此,便也不难理解方志传记中千篇一律的先贤形象。

  关键词:《吴县志》  传记入志  标准  地方权势

 

《读史方舆纪要》与清代地方志编纂

潘国立

  提要:《读史方舆纪要》与清代地方志编纂关系密切,因其价值颇高,成书以后不断被地方志引用,直至晚清。地方志在大量引用的基础上,效仿《读史方舆纪要》以军事为重的编纂体例,并使用纲目体,借鉴“计里开方”之法绘制地图。地方志又通过考证指出该书有两类错误,一类是顾祖禹考证错误,另一类是顾祖禹沿袭前代之误。《读史方舆纪要》对清代地方志编纂有深刻影响,地方志则推动了该书研究。不过地方志注重求“地利”于《读史方舆纪要》,与顾祖禹经世致用的本意相悖。

  关键词:《读史方舆纪要》  地方志  顾祖禹

 

山以志传:民国雁荡山的山志书写与名胜塑造

赵鹏团  徐鹏

  提要:山水志不仅是山中世界的历史书写,其本身亦是山岳历史的一部分,是山岳形象和山居意义的重要源头。民国时期,乐清雁荡山进入国家名山叙事体系,民国《雁荡山志》在其间扮演重要角色,作者蒋叔南的编撰行为与大众传媒、旅游文化、金石风气、宗教活动、山乡士绅发生关联与互动,逐渐确立其书写雁荡山的话语权威,以一个高度文本化的“雁荡山”取代客观自然的山水言说,形塑了人们之于雁荡山的文化认知和旅游体验。民国时期雁荡山的山志书写与胜迹塑造提示我们,山水志领域存在着历史书写与名胜建构传承的关联性,以及尝试文献文化史研究视角和路径的必要性。

  关键词:民国《雁荡山志》  历史书写  名胜塑造  文献  文化史

 

明清岭南方志的疍民书写

詹坚固  廖莹

  提要:明清岭南方志是研究疍民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探讨方志的疍民书写对准确把握这些史料的内涵有重要意义。方志纂修者认为疍民来源于秦朝逃亡水上的陆地越人后裔或者卢循义军余部后裔是附会之词,是陆地中心观念的阐述。疍民的形成应是由岭南“水事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此类书写体现纂修者缺乏考证、因袭相抄的问题。明清方志中长期不变的疍户数据并非错误数据,它只是税收额度,而非实际户数。按照修志凡例,疍民传记一般列入《风俗》《杂志》类别,将它列入《外志》《蛮夷志》类别的编排,体现纂修者大一统观念,既要在志书中记载他们,又因其文化与主流文化相异而区别对待。

  关键词:岭南  明清方志  疍民书写

 

明清广东治理断肠草研究

黄学涛  刘正刚

  提要:断肠草初名野葛、胡蔓,宋代粤人熟知其性状及危害后,称之为“断肠草”。明清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为了获取利益,百姓频繁服用断肠草轻生抗争及图赖。明前期府县官为维护百姓生命安全,尝试立法遏制服断肠草轻生行为及消灭断肠草,但各地官府及仕宦之间未形成治理共识。万历中期广东按察司著令府县铲除断肠草,仕宦鉴于断肠草屡禁不绝要求立法惩治服毒。清初地方势力服断肠草图赖,两广总督和朝廷制定法规应对。官府在治理断肠草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地方社会,从而加强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策略保障民生安宁。

  关键词:明清时期  断肠草  广东  治理

 

旧都新识:史地学派与南京研究的近代转型

韩宾伟

  提要:较之于传统志书时代对南京的城市刻画与经验认知,以南高史地学派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从民族主义出发,在立足本土经验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学术范式,开展对南京史地问题的新探索。这一过程呈现出3种新颖面向:一是有计划地对南京及其周边环境开展地理与地质调查;二是挖掘和考证历史文献,对南京历史地位给予新的评判;三是以南京为基点,积极探索近代气象观测事业,完成了对南京气候的系统认知。南高史地学人刻画城市范式转型所开展的近代南京研究,是理解中国近代化的优质视角。

  关键词:南京  史地学派  竺可桢  民族主义

 

近十年《华阳国志》研究述论

高迎翀

  提要:常璩《华阳国志》是今存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史著述,亦是研究古代西南边疆地区的重要历史文献。2013—2023年间,学界在前人基础上对此书进行了更为细致、全面的研究,可分为文献整理、记载内容与思想分析、史学特征分析3种类型。具体而言,3类研究各有特点,并在丰富学界方志及西南边疆研究的同时,体现出不同学者的研究特色。总体来看,3类研究既反映出学界对此书认识的不断深入,也呈现出多视角、多方法、多材料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常璩  《华阳国志》  学术史

  (来源:“地方志研究”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