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开发利用 > 资源利用
地方志成为解锁南湖“渔里文化”的金钥匙
2025-08-29【打印】

  余新,江南水乡小镇,旧称餘贤埭,又名渔闲里、渔里,意为渔民打渔归来休息的地方。《余新镇志》载,镇域历史上土肥物富、民风淳朴。据光绪《嘉兴县志》记载,宋高宗南渡时,曹武惠王彬的六世孙“券协其兄閤门宣赞舍人勋随扈,道经嘉禾,乐其土沃俗淳,遂家焉”。

清光绪《嘉兴县志》相关记载

  近年来,余新镇已编纂完成《余新镇志》,出版《渔里风物》《金星村志》等方志地情书籍,镇域编纂完成村志十余部,尚有《曹王村志》《普光村志》等村志在编。在修志过程中,方志工作者抢救性收集整理了大量地情文献。为此,当地政府提出要“修志为用”,实施“渔里文化”溯源传承工程,着力延展“土沃俗淳”新气象、打造“共同富裕”新余新。同时发挥地方志“智库”优势作用,支持政府活化转化方志、地情编研成果,结合渔里未来社区、“渔里问道”和美乡村示范片区建设和“渔里十景”规划建设,逐步解锁“渔里文化”,全面推动人文乡村、和美乡村建设。

渔里十景(南湖区余新镇供图)

  “渔里十景”,系余新镇域历史上10处美景。光绪《嘉兴县志》、道光《渔闲小志》等旧志均有记载,即大桥赏雪、古塔吟风、莫埭晴烟、清溪玩竹、松尞消夏、荷湾晓市、禅悦探梅、坟坞渔歌、葆林新月、莲社嬉春。2022年以来,当地政府根据旧志记载,探索修复“渔里十景”,并将其纳入发展规划。

  一、大桥赏雪。《渔闲小志》载“塔塘桥在里西,跨横塘……每当三冬积雪,陟顶四望,千家比屋,万顷连原,如琼岛玉壶,一览不隔。”据规划,未来,塔塘桥将与桥下的海盐塘景观带和筒仓艺术中心相呼应,让典籍里的“大桥赏雪”重现余新。

  二、古塔吟风。《渔闲小志》载“塔塘桥南侧桥联:西迎练浦,东注凤溪,佳日快登临,隐隐见双山古塔。”据规划,未来,于海盐塘畔,以运粮设施结合斗式提水塔进行创造的艺术雕塑,还原“古塔吟风”。

  三、莫埭晴烟。《渔闲小志》载“市北稍东,小有村落,旧为莫氏所居,遂名‘莫埭’。错处数家,桑麻桃柳相掩映,晴晖乍展,和以炊烟,缭白萦青,别有幽趣,觉桃源去人不远耳。”据规划,未来,在筒仓之上,通过现代化技术,用光与影展映莫家埭旧景,将“莫埭晴烟”以其独特的形式重现在世人面前。

  四、清溪玩竹。《渔闲小志》载“市南百步而近,一小精舍,厥名‘清溪’。绕庵皆竹,寒碧森然。客有过其地者,颇挹清泠之致,日光亏蔽,潇洒绝尘,春笋茁时,尤可兼参玉版也”。据规划,新“清溪玩竹”位于章家桥港南侧河岸绿化处,通过栈道与幼儿园连接,微地形设计同频百年的光阴起伏,竹编与栈道结合,秀竹环抱,围合通往未来的生态之路。

  五、松寮消夏。《渔闲小志》载“市北百步,比丘尼所居,本名‘梵松’。松林映之,长夏风来,涛声满耳,啜茗而听,心骨俱凉,似在深山大谷中,不知人世之有炎热也”。据规划,未来,于水街新市桥入口处广场,以甄选松树、定制座椅、景观小品,结合富有层次的江南意境建筑为背景,重现旧时“松寮消夏”。

  六、荷湾晓市。《渔闲小志》载“中市之南,地名‘荷湾’。昔年曾种荷花,今则人烟稠密,为贸易之所。吾乡赴市,每以晓集,四方毕至,百货俱陈,人声喧动,达于阛阓,亦足以征康阜之象焉”。据规划,未来,在“渔里商业水街”的新市桥与五星桥段之间院落处,放上荷叶艺术装置,重建“荷湾晓市”。

  七、禅悦探梅。《渔闲小志》载“从市北度去,小桥流水,庭有老梅六七本,冰姿玉骨,苍古离奇。西偏小楼,楚楚精雅,春初梅放,坐息其间,恍如置身孤山篱落”。据规划,未来,将于商业水街内的庭院,还原古朴的江南建筑,复原一树梅花。

  八、坟坞渔歌。《渔闲小志》载“在里中西市之末。土坡联络,溪流经其前,折而成坞。渔舟数十,泊宿恒于斯,月夜迟眠,彼此唱歌互答,一片于喁,娓娓可听”。据规划,未来,在水街商业街上,滨水商街中建设一座秀场,站于此处可远眺思仙桥港,以此还原“坟坞渔歌”景象。

  九、葆林新月。《渔闲小志》载“傍塘有兰若(泛指佛寺),曰‘葆林’。殿墀虚敞而精洁,新月东升,禅关未掩,中庭照耀,不翅积水空明,携朋夜过,与山僧相对清谈,亦飘飘乎离俗尘矣”。据规划,新“葆林新月”运用抽象的几何形体和简单材料,创造简单、纯粹的空间,在街区院落之中,模拟出一轮“故乡的月”。

  十、莲社嬉春。《渔闲小志》载“市南迤逦而东,亦数百武,招提一区,榜曰‘栖莲’。内供白衣大士。春光明媚,士女骈臻,白袷红裙,香火最盛,踏青来者,每流连不能去云。”据规划,新“莲社嬉春”以微地形塑造内容化公园,重塑渔里之谣文化广场,打造城市形象新门户。

渔里新十景(南湖区余新镇供图)

  上述相关规划,正在逐步实施中。其中,“大桥赏雪”“古塔吟风”“莫埭晴烟”“清溪玩竹”4个项目已完工,并对外开放。另外,建设中的“渔里问道”和美乡村示范片区,恰与“渔里新十景”规划布局点面结合、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也正以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铺就和美乡村“共富路”。

  (作者:陆冰磊;供稿:嘉兴市南湖区史志研究室、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

  (来源:“方志浙江”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