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开发利用 > 资源利用
海宁盐官:方志里的“千年古城”,从这里走出
2025-10-16【打印】

  海宁盐官,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不仅是天下奇观钱江潮的最佳观赏地,还是一座沉睡百年后迎来“复兴”的千年古城。2024年9月,盐官潮乐之城试运营,盐官古城揭开神秘的面纱,经修复后正式对外开放。 

盐官古城·潮乐之城网红潮墙(2025年沈益亮/摄)

  盐官古城拥有1370多年的历史,是江南地区保存较好的州府级古城遗址,拥有“水围城”方正格局。宋《咸淳临安志》卷十八载:“盐官县城,周四百六十步,高二丈,唐永徽六年筑,濠阔五丈,深四尺。”清乾隆《海宁州志》亦记载“今城建于唐高宗永徽六年”。可见在1300年前,盐官古城已初具规模,此后千余年间一直作为县(州)治所在地,历代均有修缮。据《海宁州志稿》记载,元至大年间(1308—1311)筑海宁州城,泰定四年(1327)遭海水冲毁,城址无存。至正十九年(1359)重筑,城“高一丈五尺,周七里九十步”。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防范倭寇,又将城墙增高五尺,永乐十五年(1417)又加筑堞二尺,其时城垣形成“高二丈二尺,下广二丈五尺,上广一丈八尺,造月城门楼,列警铺四十九所,雉堞一千三百七十五垛”的规模,城池体系完备。建有五座城门,东为春熙门、西为安戍门、南为镇海门、北为拱辰门、东北曰宣德门。另设有三个水门,分别在拱辰门西、宣德门北、安戍门南,水门外各有吊桥跨池,以通水陆。明清时期是盐官古城的鼎盛时期。后历经战乱与自然侵蚀,代表性建筑多遭损毁,街巷水系湮灭,古城格局日渐模糊,但护城河与主要道路骨架仍得以留存。 

清乾隆《海宁州志》中关于盐官古城建造的记载

  海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自2002年起便谋划古城复兴,并持续开展盐官古城保护与开发工作达十余年之久。2012年,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全体通过《关于举全市之力,加快以盐官古城为龙头的百里钱塘开发,促进文化旅游名市建设的议案》,将盐官古城保护与开发工作提升为全市战略。2016年12月,海宁市政府就海宁盐官旅游开发合作项目正式签约,项目合作开发面积约4.5平方千米,古城复兴步入“快车道”。 

  盐官坐拥天下奇观钱江潮的地理优势,却也面临“八月十八潮过客散”的困局。如何破局,复兴重生?关键在于让千年古迹“活”起来,通过各类场景活化,将自然奇观转化为可持续文化IP,再现古城风貌。然而,古城不复往昔,古迹残缺,风貌不再,成为规划初期的难题。此时,历代编修的海宁地方志提供了重要线索。海宁方志编纂传统源远流长,从北宋《盐官县图经》到清末民国初《海宁州志稿》,历时八百余年,现存旧志数十种。这些志书详细记载了县治变迁,为古城复原提供了可靠依据。 

盐官古城坊郭图(明嘉靖三十六年《海宁县志》附图)

  明清时期,古城城墙、城河屡有修筑疏浚,但城池规模四至无变。现存最早的明嘉靖《海宁县志》绘有坊郭图,古城坊郭方正、形制规整,符合古代城郡礼制营城的特点。盐官城内古有“七十二弄三大街”,街巷纵横,脉络清晰,据《海宁州志稿》载,清代城内主要街巷东西向14条、南北向12条,城外则有14条。城内原有州(县)衙署、文武诸署以及学宫、安澜书院、海神庙、安国寺、城隍庙、小普陀寺、安澜园等,历经沧桑,多数仅存遗址,唯海神庙、城隍庙等少数留存。历史只留古城斑驳的沉淀,那些曾经风光无两、深入百姓生活的古建、古桥、古街等面貌不再,唯有从地方志书中窥见当时风貌。 

海宁珍稀史料文献丛书

  海宁市档案馆(海宁市史志研究室)主动融入盐官古城开发和保护这项全市性中心工作,系统整理旧志,组织点校出版《海昌外志》《海宁县志》《宁志备考》《海宁县志略》《宁志余闻》《海昌胜览》《海昌胜迹志》《海宁州志稿》等8辑22部旧志。志书中关于城池、街巷、建筑、民俗的记载,为古城修复注入了历史的厚重和文脉的传承。在方志史料的有力支撑下,《海宁盐官千年古城复兴综合规划》《盐官古城文物保护和利用专项规划》等规划性文本相继编制完成。2018年3月,盐官音乐文旅项目正式动工,系统性修复工作全面展开。 

1935年海宁旧城图[《浙江省海宁县地名志》(1985版)附图]

盐官古城·潮乐之城游览图(海宁盐官旅游度假区/供图)

  在开发过程中,盐官古城注重保护原有城址轮廓、历史街巷与水系格局,维持盐官负海控江、扼守海潮、城塔相映的城址环境,重新开浚护城河,重挖州市河,重建城墙和城门,通过“微改造”的方式织补街巷的景观环境,延续以明清传统风貌为主、多元并存的建筑特色,突出观潮文化,重现古城历史韵味。2021年,该项目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千年古城复兴计划”试点名单。2024年,盐官音乐文旅项目入选浙江省“十项重大工程”唯一文旅融合标志性项目。2024年9月9日,以盐官古城为核心载体的“潮乐之城”试运营,向公众呈现一幅绝美画卷。 

  拱辰水城门,是海宁州旧城遗址,历经600多年的风雨,随着州市河被填没,变成旱地孤门。根据志书重新开浚州市河,重建拱辰城门,拱辰水门与旱门重现昔日海宁州治风貌。 

  古邑街,原名古邑路,由原邑庙街、堰瓦坝、小东门直街合并而成,是古城主街之一,也是浙江省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街。《海宁州志稿》附有苏轼《千佛阁》诗“古邑居民半海涛,师来构筑便能高。千金用尽身无事,坐看香烟绕白毫。”“古邑”二字便出自此处。又因清文渊阁大学士陈元龙宅第“陈阁老宅”位于此街,此街又被称为“宰相府第风情街”。另有杨兵部宅、郑晓沧故居、城隍庙、五土庙等主要人文景观。通过改造,古街恢复旧日风貌,融名人故居、官僚豪宅、城隍古庙、传统商铺、特色民居于一体,成为以明清古街古巷为特征,以清代宰相府第、传统商业和民居文化为内涵,集旅游、购物和娱乐为一体的步行街区。 

  占鳌塔,又名镇海塔,始建于明代,屹立在海塘上已有400多年,是观赏“一线潮”的绝佳位置。建造这座宝塔的初衷,不是供佛,而是为了镇海安澜,使之“耸玉柱而擎天,奠金鳌而驾海”。数百年沧海桑田,占鳌塔阅尽江潮千变万化,如今已成为盐官的文化象征,古城logo亦取材于此。 

  鱼鳞石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大部分建于乾隆年间,条石纵横叠砌如鱼鳞,望之“似鱼鳞之栉比”,故而得名,是清代御潮捍海的重要工程。2019年4月1日,“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盐官古城·潮乐之城占鳌塔(2025年沈益亮/摄)

  如今,城隍庙、御码头、孔庙学宫、海神庙、镇海门、傅家桥、陈阁老宅、安澜园、安国寺等古迹经修复后,串联成线,共同勾勒出盐官古城新的“城郭图”,再现盐官古城的千年风韵。至2025年9月9日,盐官潮乐之城已开业满一年,累计接待游客129.51万人次。一座“千年古城”,穿越历史,走进“万人”的视野,成为海宁新的城市名片。 

  【作者:张丽霞 供稿:海宁市档案馆(海宁市史志研究室)】 

  (来源:“方志浙江”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