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开发利用 > 资源利用
方志文献擦亮“松阳鸡”国字号品牌价值底色
2025-09-16【打印】

  松阳鸡是浙江省独具特色的地方家禽品种,民间养殖历史悠久。其外貌独特,体型较小且结实紧密,羽毛呈花斑色,公鸡尾羽发达、高翘、呈扇形,野外觅食能力强,能飞善跑,直线飞行距离可达60米以上,在民间有“山凤凰”的美誉,为松阳自古流传的地方特色品种。自农业农村部启动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以来,松阳县农业农村局将松阳鸡作为地方新品种进行畜禽新资源鉴定申报,但缺乏系统文献证明松阳鸡的品种独立性和历史延续性。在此背景下,松阳县史志研究室主动介入,以地方志资源为突破口,深度挖掘方志资源,运用史志书籍、地情资料、古代诗词等载体,梳理出“松阳鸡”的历史渊源、外貌特征、民间传说等内容,为申报工作提供关键支撑。 

松阳鸡  松阳县农业农村局提供

  松阳县史志研究室经过反复商讨,决定在申报材料中增设“部分相关史志资料”章节,重点引用历代《松阳县志》中关于松阳鸡的形态描述、养殖传统及明代贡赋史,强调其历史长度。 

  松阳鸡是松阳特有的肉蛋兼用型鸡种,其“红冠花羽”的独特外貌与“飞树上宿”的野性习性,在松阳竹林溪涧间传承千年。这种体型紧凑、胸肌发达的地方品种,肉质紧实鲜美,尤以“煨盐鸡”为代表——整鸡用粗盐慢火煨制,金黄透亮的鸡皮包裹着鲜嫩多汁的鸡肉,成为松阳人招待贵客的“头道菜”,更被《中国食品报》刊报。2024年,这一承载着地方记忆的松阳鸡种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成为丽水市首个通过挖掘和鉴定列入国字号的鸡品种资源,是浙江省在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中的重要成果和亮点,对松阳县推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畜禽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在申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的关键阶段,松阳县史志研究室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找到了决定性证据: 

  明代贡品的身份认证:明成化《处州府志》卷九明确记载,松阳县当时禽类有锦鸡、鹅、鸭等,锦鸡作为当时松阳县家禽品种之一,成为朝廷的贡品,在府志“贡赋”篇中记载:“茶芽三斤,锦鸡三只”,此处“锦鸡”并非野生雉类,而是经人工驯化的家鸡品种。一方面表明这种鸡的品质非常好,另一方面表明松阳鸡早在明代已成为地方特色品种。 

成化《处州府志》卷九关于贡赋“锦鸡”的记载  松阳县史志研究室提供

民国《松阳县志》卷六“物产”关于松阳鸡的记载  松阳县史志研究室提供

  形态特征的跨时空印证:《古市志略·市中商业》载:“食品以红白糖、鸡鹅为多,鱼鲞、药材等次之。”食品中“鸡鹅为多”的商贸记录,突显了经济价值。又道:“人家供应上客,亦只杀鸡为黍,鼎无兼味。”杀鸡的待客礼俗,突显了松阳鸡在地方社会中的文化象征意义。 

 

叶葆彝(1876—1918)《古市志略·市中商业》中对于松阳鸡的记载

  诗词中的活体画像:早在元代,松阳人周权(1275—1343)就有名为《锦鸡羁》的诗作,以“葳蕤丽组云锦文”形容锦鸡羽毛的华美;清代诗人吴国玟“一林竹梢舞山鸡”的描绘,则精准捕捉了松阳鸡在竹林间跳跃飞翔的灵动姿态。这些跨越六百年的文学意象,共同勾勒出松阳鸡的活体画像。 

  民间传说中的鸡鸣:据雍正版《处州府志·艺文志》按:叶有道碑,向在松阳卯山道观。因求者纷纷,道士厌之,埋于山之旷野。道士殁后,无从寻觅。乾隆年间,邑人潘某得一旧拓携归,双钩后用灰版翻之。北海规模,居然尚在,流传四方皆此本。即便如此翻本,依然抢手,作括苍游者,无不欲争购之。更有传说言叶法善找李邕写碑文,却碰了壁,于是夜追其魂而书之,故俗称“追魂碑”。世传李邕梦觉,至丁字下数点而止,鸡鸣惊醒,故又名“丁丁碑”。 

  针对“松阳鸡发展不足百年”的审查质疑,梳理松阳鸡养殖脉络,证明松阳县家禽养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民间就有饲养的习惯。明代贡生詹嘉卿在《万寿山》一诗中云“空厨竹畔无烟火,细和茶声有竹鸡”,描写了煮茶声和鸡鸣声相和的悠闲田园生活,此处的鸡即为松阳鸡。清代诗人吴国玟在《云岩》中描述,“几树松根眠野鹿,一林竹梢舞山鸡”,形容该鸡长相秀丽,区别于普通土鸡,且在山间飞舞。诗人李荣冠在《金鸡下井山》中写道:“金鸡峰立巽辰间,似吸东流绿水潺。更有参差乔木在,羽毛丰满一方环”,形容该鸡善于飞翔,且羽毛丰满,生活习性及外貌特征与松阳鸡相似。松阳县史志研究室结合上述诗词进行文本分析,提取“云锦文”“羽毛丰满”“山间飞舞”等关键词,形成“红冠花羽鸡”“飞树上宿”等羽色、体态、习性的历史特征描述库,阐释“松阳鸡”生活习性、长相特征以及遗传特质描述。这些特征性表述,贴合浙南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与养殖习惯,也符合其独特外貌(花斑羽)、飞翔能力、养殖模式。 

清顺治《松阳县志》卷一载詹嘉卿“万寿山”诗  松阳县史志研究室提供

  时间维度的连续性:从明成化《处州府志》的贡品记录,到民国《古市志略》“杀鸡为黍”的待客习俗,形成完整的历史脉络。在明清民宅中,松阳鸡的雕刻呈跳跃啄食之势,造型非常生动,体型外貌与现在一致。 

松阳鸡雕饰的牛腿构建  《松阳三雕》

  空间维度的独特性:浙南山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松阳鸡“耐粗饲、抗病强”的独特基因以及适应山地放牧的特性。 

  文化维度的不可替代性:《古市志略》记载“人家供应上客,亦只杀鸡为黍”,将松阳鸡与地方礼俗深度绑定;而其作为商贸流通中的大宗商品(“鸡鹅为多”),更证明其在地方经济中的核心地位。这种文化与经济的双重价值,非短时间内能够形成。 

  如今,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的松阳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确保松阳鸡的纯正基因与卓越品质,松阳县在古市镇、水南街道等多地建立了生态养殖基地。这些基地中,松阳鸡种鸡的数量已达到6000多羽,养殖规模更是扩展至约6万只,充分展现了松阳鸡资源的丰富与活力。 

松阳县松阳鸡生态养殖基地  松阳县农业农村局提供

  眼下,遍布街头巷尾的传统小吃煨盐鸡,已成为松阳文旅的一张“金名片”。伴随着全产业链的创新发展,以煨盐鸡为核心的产业化路径成效显著,走上了标准化、产业化的“大道”。强村公司联合山海协作企业,打造“中央厨房+连锁门店”模式,在江浙沪开设93家销售终端,日销2000只,年销售额突破3900万元 。这种“非遗美食+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使松阳鸡从农家灶台走上品牌化发展轨道。 

煨盐鸡  松阳县民宿协会提供

  (供稿:松阳县史志研究室) 

  (来源:“方志浙江”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