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开发利用 > 资源利用
以志为媒,天台赭溪唤醒千年古韵
2025-09-02【打印】

  2025年8月29日,浙江天台赭溪千年古河道灯火璀璨。《如愿今夕——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七夕晚会》主会场落于此间,以溪水为脉络的“水舞台”蜿蜒流转,与沿岸“一坊两街”古建实景相映;当周深唱响《有山有海有你》,近千架无人机自暮色中腾空,在赭溪上空勾勒出“星河鹊桥”的浪漫图景。自然山水、千年文脉与七夕情思在此交融,既让全国观众沉醉于文化盛宴,更让天台赭溪的古韵新颜,深深印刻在更多人心中。

浙江天台赭溪

  方志溯源,锚定赭溪历史根脉 

  在赭溪两岸活化建设中,天台县方志部门是关键的“历史向导”,以翔实史料为复古工程校准方向。清康熙《天台县志》记载:“赭溪,在临川桥北,俗名‘后堂溪’,自神迹石流经临川桥以达大溪,每暴雨,奔涛如怒,势不可御,以其溪皆赭色,故名。”短短数语,清晰厘清了赭溪的名称由来与流域脉络。早在改造拆迁初期,方志部门便将这段记载转化为图文展板,让建设者与居民直观触摸赭溪“前世”,为后续工程筑牢历史根基。

清康熙《天台县志》所载赭溪资料

  翻阅不同时期方志,更能窥见赭溪承载的厚重记忆:它不只是滋养古城的自然溪流,更是天台兴衰变迁的“见证者”。三国时,这里便是吴国的重要城池,至明清,繁盛更盛。两岸依溪筑屋,错落建筑间藏着天台人的日常烟火与情感寄托;透过志书中的零星记述,往昔赭溪畔的热闹图景,仿佛仍在眼前缓缓铺展。 

  依志治水,重现赭溪清秀风貌 

  水是赭溪的灵魂,却曾因岁月侵蚀失了往日神采。查阅方志可知,赭溪历史上便有“暴雨则溢”的隐患,症结恰在“溪路不畅”。天台方志工作者深挖志书中的水情记载,梳理出溪道淤塞、乱石堆积、垃圾入溪等问题,提醒建设单位:若不治理,昔日清秀溪流恐再现“奔涛如怒”的险情。 

  循着方志中的历史经验,建设者们靶向施策:清淤溪床、规整溪道、规范两岸设施,更将治水细则纳入“溪规”形成长效管理。如今再临赭溪,溪水清澈见底,小鱼悠游其间,淤塞隐患彻底消除;河长制的常态化推行,让这份清秀长久留存,使赭溪成为居民散步、游客驻足的亲水胜地。

天台赭溪(供图:杨帆控股集团新媒体团队)

  据志复建,唤醒赭溪古迹记忆 

  赭溪两岸的古迹复建,始终以方志为“施工图”,让沉睡的历史重新“活”起来。这些古迹既是时光的刻度,更是赭溪文脉的核心载体。 

  赭溪东岸的药王庙,历史上是天台中草药材的集散地。《天台县志》(1995年版)中“民国初,西药兴起,中药业有下坡趋势。于是中医界在大司空巷联合开设施诊局,并修建西门里药皇(王)庙,崇尚传统国药遗产,提高中药信誉”的记载,清晰勾勒出药王庙在天台中医药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建设单位参考史料,依史修缮药王庙,使其重现昔日的辉煌。如今的药王庙,不仅是一座古朴庄重的建筑,更成为宣传天台“三棵仙草”——台山乌药、铁皮石斛、九蒸九晒黄精的现实版景观展台,让游客们能在此深入了解天台中医药文化的浓厚底蕴。 

  作为天台古城西大门的通越门,曾是连接浙东、浙中的交通要冲,也是古城防御体系的关键一环。为了让通越门重现昔日风采,项目以清康熙《天台县志·城垣》中“高厚一丈八寸,垛堞一千五百八十。开大门四,东‘应台’,南‘玉笥’,西‘通越’,北‘金庭’。……其通越门逼近溪桥,难造月城,令吴谦建‘永清门’以卫之”记载为核心依据,结合《天台邑治图》,既保留古城门形制,又以现代手法创新打造。材料选用兼顾古今,以铝板复刻传统城楼飞檐翘角,用玻璃与灯带营造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感;夜间更通过灯光秀,生动讲述天台山文化与和合故事。如今,这座依志复建的通越门,不仅是赭溪西岸的标志性景观,更成为游客触摸古城防御文化与商贸历史的“打卡地”。

天台通越门(供图:杨帆控股集团新媒体团队)

  方志启思,塑造赭溪文化符号 

  方志史料不仅为赭溪“硬件”建设提供依据,更滋养其“软件”文化内涵,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漫步赭溪老街,方志赋能的文化印记随处可见:临川桥、集贤桥等古桥修旧如旧,桥边碑刻、楹联文字皆从志书中梳理而来,行人踏桥而过,便能读懂古桥的岁月故事;金举人宅等明清建筑保留原有木雕、砖雕、石雕工艺,建筑风格与细节均参照方志复原,与赭溪水光山色相映成趣,构成独特人文景观。 

  此外,方志中记载的天台“佛宗道源”“和合文化”“唐诗之路”等文脉基因,也深度融入赭溪建设与运营。通过举办唐诗朗诵会、非遗技艺展等活动,深厚文化内涵变得可感可触——游客至此,不仅能赏溪畔风光,更能在文化体验中,读懂天台的千年底蕴。

天台赭溪(供图:杨帆控股集团新媒体团队)

  “以志为媒,可通古今;以史为鉴,能启未来。”从七夕晚会的惊艳亮相,到历史脉络的精准还原,从清秀风貌的成功唤回,到文化符号的生动塑造,赭溪的蜕变之路,始终以方志史料为指引。如今的赭溪,既是天台人安放乡愁的家园,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样本。未来,在方志的持续助力下,这条千年古溪必将继续绽放古韵新辉,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璀璨明珠。 

  (来源:“方志浙江”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