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方志馆 > 展览宣教
喜迎端午!成都方志馆举办“端午方志奇妙游”非遗主题活动
2025-05-28【打印】

  在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即将到来之际,2025年5月24日,成都方志馆举办了“方志馆里绘蜀韵”非遗系列主题活动之“端午方志奇妙游”非遗主题活动,30名热心的“蓉城红领巾小史官”化身“文化传承使者”,在方志典籍中探寻端午的古老记忆,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棕编的独特魅力。 

  一、方志探源:典籍中的端午密码 

  端午节,又称作端阳节、龙舟节等,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地方志被誉为‘地方百科全书’。成都,修志传统悠久,方志资源丰富”,跟随着讲解员的解说,小使者们步入成都方志馆,探寻方志典籍中成都端午的蜀风雅韵。据元代华阳人费著编纂的地方风俗志《岁华纪丽谱》记载,每逢端午佳节则“医人鬻艾,道人卖符,朱索彩缕、长命辟灾之物,简饭角黍,莫不咸在”,一幅古代成都人端午食粽、挂艾辟邪、拴丝祈福的节日民俗场景跃然眼前。 

  翻阅《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端午风俗除了吃粽子、吃咸鸭蛋、炒苋菜之外,尚有在市区望江楼上观龙舟竞渡的挥浪雄风,在温江登白塔、对山歌的纵情豪勇,在《郫县旧志》中“端午日,游人如蚁。农民竞田歌,声闻数里”的望丛赛歌会的流响百年;还有“撒李子”“送伞”“送草帽”寓意下的人丁兴旺;挂香包、插蒲叶行走间的祈福纳祥…… 

  漫步成都方志馆,小使者们与一部部文献典籍相遇,形成跨时空呼应,共同勾勒出端午节的文化景深。这一次次“今古对话”,已然超越了时令节气的物理范畴,成为承载中华文明精神基因的文化感知,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为代际传递的文化维度。 

  二、指尖非遗:棕编技艺的千年传承


  “棕编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人们就发现了棕榈叶的神奇之处,开始用它来制作简单的生活用品,如蓑衣等……”新繁棕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罗志勇老师将棕编历史娓娓道来。 

  棕编,这一承载着千年历史的非遗文化,以棕榈树叶为原料,通过匠人的巧手幻化成各种栩栩如生的作品。棕榈叶在小使者们的指间翻飞,一编一织皆是匠心匠艺,一拉一绕尽显传统韵味。在罗老师的讲授和示范下,他们运用穿插、折拉、编扣、打结等多种手法,将棕榈叶巧妙地组合、编织,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每一丝纹理都惟妙惟肖。 

  三、文化回响:端午共话传承意义 

  当活动参与者捧着自己亲手编织的棕编粽兴奋拍照留念时,中国传统节日作为精神文化载体的深层价值得到了生动注脚。罗志勇老师谈到:“成都方志馆的这个活动很有意义,我们编织的不仅是手工艺品,更是文化传承的千丝万缕。方志馆让端午有了历史纵深,棕编的非遗体验让文化有了现实温度。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展示的展品,更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来自四川大学附属小学的孙浩原同学则说:“以前过端午节就是吃粽子、看龙舟比赛,来到成都方志馆,通过参观和体验,我才知道端午节还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和习俗。棕编制作虽然有点难,但看到自己亲手做出来的作品,特别有成就感。我一定会和我的家人、朋友分享今天的收获,让更多的人热爱、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成都方志馆举办“方志馆里绘蜀韵”系列非遗主题活动,是紧扣文化导向,通过“典籍溯源+互动体验”模式,实现非遗传统文化从“被记录”到“被感知”“可触摸”的当代转化,感召更多的人关注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的一次深度探索。 

  (来源: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