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理论书籍 > 当代志书编纂教程
第三节 教育事业的编写
2021-05-18【打印】

  《辞源》定义“教育”为:“广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的学校教育。”地方志记载的一般是指后者,即学校教育。  

  按照1995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我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制度”,“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大多数地方志在设置教育志篇目时,往往采取分级和分类相结合的办法。 

  各级各类教育是教育志的主体,其辅助部分还包括教师与学生、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对外交流与合作、名校名师选介等。如果是通志,还应该在志首设置古代教育的门类。 

  教育事业的概述或小序,应当记述教育事业宏观的发展态势,如教育方针、发展策略、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结构的调整等,还应当宏观地反映当地教育的实际水平,如青壮年的文盲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高中普及率、适龄儿童入学率等。通过这些数据的前后对比,反映教育事业的进步;通过这些数据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比较,反映当地教育事业的实际水平。  

   学前教育的编写  

  这一部分主要记述当地按照国家幼儿教育规定对学龄前幼儿进行的保育和教育活动,内容包括机构设置、保育和教育、幼儿园选介等。  

  1.机构设置  

  可分为管理机构和幼儿园两个条目。管理机构,主要记当地幼儿园的主管部门及其管理体制的变化。幼儿园,主要记述当地幼儿园设置以及分布的概况,不仅要记述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还要记述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的、部队的、社区的以及民营的幼儿园。在记述各个时期幼儿园规模的时候,还要记述这些幼儿园的结构(全托、半托、寄宿、学前班)、隶属关系、办学形式(公办、民办、集体办)、教师数、入园幼儿数等基本情况。  

  2.保育与教育  

  主要记述招生制度、学制、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卫生保健、教学试验等情况。  

  3.幼儿园选介  

  主要介绍境内历史悠久且有办学特点的幼儿园。选介时,除了记述沿革、师生人数、设施等要素外,还应该介绍其特色,不要平铺直叙。如南京的《鼓楼区志》在“幼儿园选介”一节中介绍了5所幼儿园,其中的鼓楼幼儿园,是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创办的我国最早的实验性幼儿园;第三幼儿园突出其美育教育;第二幼儿园注重体育和保健工作;省级机关幼儿园注重语言教育和艺术教育;实验幼儿园开办特殊教育试验中心和幼儿教学试验卓有成效。[1]这样的记述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对其他编者有益的借鉴。  

   初等教育的编写 

  初等教育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各地为保证适龄儿童入学并就近上学,防止辍学,做了不少工作,这些工作应当在志书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初等教育又可以称为小学教育,内容包括学校管理及设置、教学工作、学校选介等。  

  1.学校管理及设置  

  主要记述学校行政管理体制在各个时期的变化,当地小学的设置及分布情况。近年来,在教育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教育结构的调整力度较大,一些师生人数少、地处偏僻的学校合并到镇的中心小学,寄宿学校增加,教育资源的配置得到优化。志书对此应有所留意。另外,这一部分还应当附有当地小学情况的一览表,栏目包括校名、校址、创办年份、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班级数、师生数等。  

  2.教学工作  

  包括德智体美育诸方面,大致内容有学制、课程、教材、课外活动、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成果等,这是教育志的主体。在一些地方的教育志中,只记了学校的设置概况,简介了几所重点学校,但对教学情况记得很少或根本没有记,这是很不全面的。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教学工作变化很大,教材经常更新,课程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时有创新,课堂教学手段也越来越现代化。现在城市和部分乡村的小学实现了电化教学,教师很少使用黑板粉笔,上课时板书、备课几乎全用电脑,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志书要有所反映。  

  3.选介学校  

  一般说来,选介的学校应该是境内比较好的,或是带有实验性的。这些学校的示范实验作用、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研究的成果以及对当地教育事业的进步所起的推动作用,都应当反映出来。  

   普通中等教育的编写  

  中等教育可分为普通中学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两个部分记述,也可以合记,但分开记述比较多见,层次也比较分明。 

  “普通中等教育”可分为学校管理与设置、教学工作、升学与学籍管理、学校选介等门类。  

  1.学校管理与设置  

  要注意记述当地普通中学的管理及隶属关系的变化。例如,有的市区学校时属市管,时属区管。近年来,已基本形成了以县(区)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一些企事业、部队子弟学校被移交到地方,一些学校或撤、或并、或搬迁,还有所谓名校集团化(成立某某中学教育集团)、名校兼并一般学校、名校办分校、名校办“民”办校等变化。同时,随着一些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大中城市或县里一两所好的学校,城市的边缘地带和广大乡村学校因而相对薄弱,引发了社会的“择校热”和教育乱收费等现象。这些变化的时间、经过要记述清楚。  

  2.教学工作  

  主要记述学制、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课外活动、教学成果等。我国的普通高中教育没有实行义务教育,虽然有基本科目的毕业考试,但基本上是围绕高考“指挥棒”转,高考考什么就重点学什么,课程教材经常变化。现在更有一种所谓“县中模式”,就是高三时学生寄宿学校,早晚上自习,基本上取消高考文化课以外的文体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选修课等。这些课程虽然仍在课程表上出现,实际上是虚设。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呼声中,这种现象有些改变,但步履十分艰难。 

  在教学方法和教研成果的记述中,要注意以事系人。注意记述骨干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南京《鼓楼区志》在教法一目中,记述了本区特级教师在教学研究和改革等方面的创造,这种点面结合的记述,体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3.升学与学籍管理  

  在义务教育阶段,一般不存在升学问题,但初中、高中毕业后就有这样的问题了。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入学率,都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例如江苏省,2004年全省高中毛入学率为65%,高校毛入学率为29%。到2010年,要争取分别达到90%和40%。[2]这一部分还要记述招生考试、毕业考试、成绩考查、升留级等学籍管理方面的内容。 

  4.学校选介  

  学校比较多的地方可以选择几所有特点的作简介,如果境内只有三五所学校,可考虑全部介绍。如南京《鼓楼区志》在普通中学教育的“学校简介”一节中,介绍了2000年该区全部11所普通中学。这是目前方志界一些专家倡导的突出事物“实体”的写法。在史学中,“例举”还是“列举”,从来就具有不同的价值,史书应该多用“列举”法,把情况一一列举出来。在新方志编撰中,这也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和创新。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编写  

  这一部分可分为学校管理与设置、教学工作、就业分配、学校选介等内容。 

  1.学校管理与设置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可分为中专、职业中学、技校等。中专校的门类有师范、工业、农林、医药、财经、政法、体育、艺术、广电、旅游、新闻出版等;职业中学分为职业初中和职业高中两类;技工学校一般为初中,多由企业主办。在管理体制上,有市、区(县)教委直接管理的;也有附设在普通中学的职高班、中专班,由学校直接管理的;也有企业主办管理的。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到90年代中期,一些地方几乎达到了与普通中学1∶1的比例。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对高层人才的需求扩大和高校的迅猛扩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萎缩。进入21世纪,一些中专校纷纷改为职业技术学院,加入到高等教育的行列。近几年,高校扩招后引发了大学生就业困难,而一些高职毕业生却又受到青睐,加上政府的引导,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规模又有所发展。例如,有好几个省要求在“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要相当。这些发展应当在志书中反映出来。  

  2.教学工作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工作与普通中学有一些不同,普通中学的学制、课程、教材,全国、全省一般是相同的,而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和课程往往应社会的需求而设置,企业办的学校更要根据产品、工种而设置专业。各类学校还有实习的问题,有的学校有实习设施,有的要到企业实习。 

  3.就业分配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专、中技校一般是包分配的。近年来,职业学校的就业分配发生了很大变化,基本上采取择优推荐、不包分配、双向选择或直接进入劳动市场、人才市场,也可以继续深造,参加高考。各个学校在毕业就业分配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一般都要专门组织与实习单位、用人单位联系,指导就业,积极对口推荐等。这些特点,也应当在本章节中反映。 

  4.学校选介  

  要注意记述一些办学成效显著并有特点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办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或有专业特点、就业率高等。  

   高等教育的编写  

  这一部分记述的是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由国家、地方、社会办的高等学校为获取高等学历给学生施行的教育活动。一般来说,成人高等教育和非学历高等教育不包括在内。  

  高等教育所记述的内容包括:院校管理与设置,教学及研究活动,学生,研究生教育,教学生活设施,高校简介等。也可以采用实体记述的方法,先扼要介绍当地高校发展概况,再分别介绍学校,记述中应包括以上这些要素。  

  1.院校管理与设置  

  这一部分记述的高校包括本科、专科、军事院校和各类研究生院(含研究机构办的)。在隶属关系上,有直属教育部的,有部属、省属、市属、部队所属等。近20年来,高校的扩张和发展很快。1999年,高校在校生413万人,2001年达到719万人。新生招生规模已经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60万人。2002年,教育部提出扩招进入调整期,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招生数仍是居高不下。到了2003年,招生数达382万人。[3]高校的扩张不但表现在圈地、基建、高额贷款等方面,还表现在大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升格为高校、专科学校升格为学院、学院升格为大学、大学纷纷合并等。这些变化,是需要记述的时代特点之一。  

  2.教学及研究活动  

  这部分内容比较丰富,包括政治思想与道德、法律教育,专业教学,课外活动,学制、学科或专业设置,以及各级重点学科等。我国的高校还担负着大量科研任务,要记述校办科研机构的设置、重点试验室、试验基地、高科技产业重点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及完成情况,以及科研成果、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情况。 

  3.学生  

  记述的是高校历年招生工作的考试、录取情况,学籍管理、奖惩、升留级、学位、实习、毕业生分配、就业情况等。  

  4.研究生教育  

  记述本地高校研究生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设置与招生数,研究生的招生、考试、学制、待遇以及分配就业等情况。  

  5.教学生活设施  

  主要记述高校建筑规模、校舍、图书馆、实验基地和设备、体育场馆、教职工及学生公寓、宿舍等情况。  

  6.高校简介  

  如果以上内容记得比较详细,记述各个学校的有关情况可以简化,以免重复。应着重突出其特点,如办学的悠久历史、师生中的名人、拥有的院士和博导、重大的科研成果、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等。  

   成人教育的编写  

  这一部分基本上是按成人教育的类别作分门别类的记述。大致包括农民教育、职工教育、干部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就业培训等。  

  1.农民教育  

  主要记述农村扫盲工作,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或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活动,以及近年来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文化实用技术培训等。  

  2.职工教育  

  大致包括青壮年职工文化技术补课,职工业余中专、中技学校(班)教育,广播电视中专教育,要记述招生数、毕业(结业)人数,开设的专业课程等。 

  3.干部教育  

  记述各级各类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培训学校的教学活动,党校、行政学院的干部培训,如普法、公务员知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4.成人高等教育  

  可以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学历教育包括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教育学院,函(刊)授学院,普通高校办的函授部、夜大、成人脱产班、进修班等。这类教育一般以获取高等教育学历为目标。非学历教育包括研究生课程的进修班、自学高考的助学辅导班、大学预科生的学习、大学进修和培训等。要记述办学规模、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结业)生数、师资、开设专业等情况。  

  5.职业技能培训  

  记述经教育部门、劳动部门或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由政府部门、企业、社会举办的职工培训、就业培训以及各种知识技能的培训活动。这种培训以获取职业技能为目的,与用人单位和劳动中介单位的上岗培训不同的是,职业技能培训仍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培训的目的,有的是为了就业或再就业,有的是为了提高某种技能,如外语、电脑、驾驶等。  

   特殊教育的编写  

  这一部分记述的是为残障儿童、少年提供的特殊教育,为特殊问题(或轻微犯罪)少年而办的学校教育也可以列入其中。应记述当地聋哑学校(班)、盲人学校(班)和弱智(培智)儿童学校的设置情况、学生数,残障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学制和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职业技术教育和生产实习活动,就业情况,特殊教育师资及其培养,学校简介等。  

   教师的编写  

  这一部分记述的是当地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数量与素质,师资培训和进修,教师的招聘和职称评定,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和生活福利等。考虑到社会的实际管理和分工,也可以按教师的类别来分类介绍,如设高校教师、中学教师、小学教师等条目。介绍中要包括数量、素质、招聘、职称、待遇等要素。  

  1.教师的数量  

  包括教职工数和其中的专职教师数,素质包括学历和学历达标率,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还可以介绍名师、学科带头人等杰出人才。  

  2.师资培训和进修  

  主要介绍选送教师进修培训,或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等情况。在一些县(区)成立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制订了相关培训规划,学校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普遍使用了电化教学的培训等。 

  3.教师招聘和职称评定  

  教师招聘制度这几年变化较大,由过去的中小学教师一般由国家分配,逐步变化为全社会招聘。对这种变化以及各时期分配招聘的新教师人数要记述清楚。职称评定要记述各时期(或主要年份)教师职称的结构,对名师(博导、硕导、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家津贴的教师)也要适当介绍。  

  4.教师待遇  

  主要记述教师的政治待遇,如入党、进入领导层或当选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等;经济待遇主要指工资、福利、津贴及历次加薪等情况,社会保险待遇,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要写清楚是否已经做到这一要求,如何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生活福利还包括住房、医疗、退休等方面。  

   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的编写  

  这部分内容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七章“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大致可分为办学经费来源、教育经费管理、教育设施和勤工俭学等门类。 

  1.教育经费  

  《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要记述当地历年教育经费的数额以及增减情况,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及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义务教育法》规定,政府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除政府财政拨款外,教育经费的来源还包括教育费附加、政府专项资金、集资、捐资、学杂费收入、国家资产出租、勤工俭学收入、金融信贷等。教育经费的支出主要包括:修建校舍、购置教学设备、支付教职工工资、发放助学金等。  

  2.教育经费管理  

  主要记述各级政府和学校对教育经费的管理情况,如管理体制、管理规章、监督、审计等。  

  3.教育设施  

  主要记述学校校舍(教室、宿舍、图书馆、体育场馆等)的建设和维修,教学图书、仪器设备等的购置情况。近年来,学校的设施更新改造很快。例如,江苏省农村一部分中小学,原来存在破课桌、破板凳、破讲台、光线暗等“三破一暗”状况,到2003年至2004年,这些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2004年以后,又积极推进“六有”工程,即有整洁校园、有卫生食堂、有水冲厕所、有安全宿舍、有冷热饮用水、住宿生每人有一张床。[4]这些记载,很能说明问题。目前,大多数学校已具备实施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条件,“校校通”等越来越普及。在改善困难地区教育条件中,还有“希望工程”的作用,对募集捐款和物资、援建希望学校的单位和个人及其活动,也应该有所记述。例如,河南《陕县志》专设了集资办学一节,有集资办学情况表,并附了“个人捐款5000元以上名录”和“父子捐款15万元为家乡建校”两个条目。  

  4.勤工俭学  

  校办企业对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福利作出了贡献,许多校办企业又是教学试验和学生实习、劳动锻炼的基地。要记述校办企业的规模、管理、生产成果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  

   教育事业其他内容的编写  

  “教育事业”记述的内容还包括“对外交流与合作”,如出入境的留学、合作研究、学术交流、讲学等。如果内容比较丰富,可以单独设立一个门类,如果内容不太多,可以分散记述,把有关合作研究和交流放到“教学和科研”中介绍,聘请外籍教师的内容放到“教师”中介绍。 

  随着社区基层组织的建立和设施功能的日益完善,社区教育也应运而生。例如,苏州市金阊区在1989年9月召开了区社区教育工作会议,成立了区社区教育委员会。1991年9月,设立社区教育办公室。1992年上半年,区政府选派10名小学教师作为社区教育的专职教师。[5]社区教育是社区人员与学校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涉及学校、街道办事处和驻社区的企事业单位,教育的对象包括中小学生、家长、老人和中青年,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化知识、就业技能、法律常识、社会治安等,内容多样,因而在归类上有一定困难。如果这方面内容比较丰富,可以单设一类。如社区教育以中小学生为主,可以在中小学门类中设“课外教育”一类,除社区教育外,还可包括其他课外辅导(奥林匹克辅导班、语文班、美术班、书法班、音乐班等)的教育活动;也可以在“街道·社区”中设“社区文化和教育”的条目。  

  “教育事业”中还有“督导”的内容,如督导机构和队伍、督导制度、督导活动等,这些内容都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所以一般应归入“教育行政管理”门类中。 

    

  注释: 

  [1]参见南京《鼓楼区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954~956页。 

  [2]参见王斌泰主编《教育现代化读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7页。 

  [3]参见《中国高校债务逾4000亿》,《南京晨报》,2006年3月10日。 

  [4]参见《江苏年鉴(2005年)》。 

  [5]参见苏州《金阊区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22页。

 

编校:谢捷 审核:张晶萍 排版:刘云锋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