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 观点评论
郑建锋:揭破历史虚无主义的“套路”
2020-07-02【打印】

  在网络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拓展了传播渠道,歪曲历史甚至凭空捏造穿越时空的材料,用“黑墨镜”遮挡,弱化英雄光环,用“哈哈镜”恶搞,矮化民族精神,用“有色镜”嘲讽,丑化民族文化。如何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生物医学上讲,“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病毒、细菌的第一道防线。要获取历史虚无主义的高质量“抗体”,就要学会“避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破其“套路”。

  从历史本体论看,历史虚无主义貌似代言人权,实为背离群众。人类历史本质上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说,“历史并不是利用人实现自己目的的独立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路线融入政治灵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历史虚无主义用偏执、虚化的立场对待历史主体,主张历史是精神运动的产物,片面地认为历史主体应该崇尚无限“自由”“人权”,“过好自己”“活在当下”,并将这种偏执诉求凌驾于人民群众的利益之上。他们面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不是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评价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是用先验论,预设一些抽象的观点,并以此作为衡量历史发展的价值尺度,得出“中国革命过于激进”“中国制度不如西方优越”的错误结论,从而背离了历史的主体性、具体性。

  从辩证认识论看,历史虚无主义貌似全面分析,实为消解信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不是片面的“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不是古今中外人类的生存、发展的日常赘述,也非个人一生经历的简单叠加,而是蕴藏在事件背后的原因、动向,是社会历史曲折发展进程中的系统轨迹。而历史虚无主义习惯用主观、虚构的立场对待历史和英雄人物,认为历史经不起推敲,英雄并非人们心中所想。他们嘲讽雷锋、诋毁焦裕禄,试图挖掘“文化的真相”和“英雄的背后”,从具体人物着手,用主观臆想抹黑榜样、掩盖事实,使人们逐渐丧失对英雄的敬仰和文化的认同。他们刺探英雄镜头之外的生活,“嫁接”虚假材料哗众取宠,以博取受众眼球。岂不知“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人民英雄的无私奉献和负重前行,才是岁月静好的真正支撑。

  从历史唯物论看,历史虚无主义貌似还原历史,实为历史虚无。历史并非一部直线进步的史诗,而是螺旋状持续不断向上运动。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不能以碎片化材料遮挡系统化史实,不能以个人观点覆盖整体记忆,不能以主观臆造的虚无代替革命奋斗的存在。而历史虚无主义者披着“客观评价”的外衣,打着“深入认识”的幌子,或用偏激情绪化语言,或“变异”为理性学术腔调,或用西方话语讲“中国故事”,迷惑、煽动着或涉世未深、或不明真相的受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奇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结果,这些都是最深刻的历史原图。而历史虚无主义擅于用“显微镜”寻找或捏造蛛丝马迹,再用“放大镜”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企图否定新中国70多年发展的巨大成就,刻意和主流媒体的宣传唱反调。他们给汪精卫贴上“风度翩翩”的标签,“怀念”民国时期国统区的生活,以所谓真实的历史细节为话题,用错误的架构武断修改历史人物评价标准,以“给汉奸翻案”“革命胜利属偶然”等口吻大做文章,与历史背景和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引导受众误入歧途。

  从实践方法论看,既要立破并举,又要警惕繁殖。马克思认为,“如果不是将唯物主义方法作为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而是将其用作一种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扭曲历史事实的现成模板,那唯物主义就变成了它的对立面”。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是人们获得客观认知的根本途径。思想离开了实践,就不能在社会车轮的前面充当向导的角色。人们的认识运动是在实践中,随着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客观过程而发展的,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立”与“破”的问题。这就要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既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又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彻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批判性中增强建设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命力”表现在不仅存活下来,还以自身错误的信源和结论,为其他理论研究提供起点和支撑,衍生繁殖新的错误理论。如果不能以有力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去破除那些混淆视听、唯恐天下不乱的历史虚无主义迷雾,它就可能会和西方的新闻自由、新自由主义等其他极端思想沆瀣一气、同流合污,或成为“颜色革命”的马前卒,或泛滥成灾为其他腐朽的社会思潮,由质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化为图谋瓦解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最终达到使一个国家政权颠覆、民族分裂、主权丧失的目的。

  总之,我们要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在识别、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政治病毒”中提高鉴别力、批判力,增强“免疫力”,要时刻警惕和自省,千万不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帮凶。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4月2日4版)

导航展开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2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