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期刊概览 > 《中国年鉴研究》2020年第2期
赵奇: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推动学术年鉴事业繁荣发展
2020-08-03【打印】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推动学术年鉴事业繁荣发展

赵 奇

 

  学术年鉴工作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也就是常说的“5·17”重要讲话)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开拓学术年鉴板块取得了明显成效,也体现出学术年鉴对于学科建设和学术评价的独特作用。

  一、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学术年鉴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了年鉴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鉴事业迅速发展壮大,其中学术年鉴作为一种专业年鉴,见证了中国年鉴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979—1980年,中国诞生了《世界经济年鉴》《中国历史学年鉴》《自然科学年鉴》3部学术年鉴,20世纪80—90年代又陆续有《中国哲学年鉴》《中国新闻年鉴》《中国考古学年鉴》等一批学术年鉴诞生。这些年鉴,加上21世纪初创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年鉴》《中国宗教研究年鉴》《中国经济学年鉴》等,共同开创了以年鉴记录学术的风气,对于恢复与重建学术研究、推动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建设都起到了重要标志和示范作用。可以说,学术年鉴的创办是深化改革的需要,是中国走向开放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体现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转折、迈向伟大复兴进程中学术界的集体行程。进入新时代,我国是世界上发展学术年鉴最积极、成效最显著的国家。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年鉴系列现已发挥出四大平台的积极作用,即学术资料的展示平台、学术成果的评价平台、学术数字化的实验平台和学术共同体的交流平台。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程中,学术年鉴的生命力更加勃发,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未来也将有更大的作用。

  二、以加强学科建设和健全年鉴评价体系为主攻方向,推动学术年鉴事业再上新台阶

  学术年鉴是代表中国学术的重要载体。进入新时代,学术年鉴要实现新发展,就要以加强学科建设和健全年鉴评价体系为主攻方向,深入挖掘年鉴资源,进一步提升学术年鉴的学科支撑功能和学术评价功能。在学科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已基本确定,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下一步,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社科学术年鉴实现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学术年鉴要紧跟学科发展新步伐,扩展领域,扩大影响,特别是关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以便能够全面、及时、准确地记录学科发展的概况,学科研究的主要成果、侧重点,学科带头人的发掘和培养等各方面的内容。通过学术年鉴记录学术史,有助于探寻学术发展规律,打造以学术年鉴为中介的体系化的学术编年史,全面反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进程。在学术评价方面,学术年鉴也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系列中,许多年鉴都设立了“准入”标准和评审程序,对各类学术信息进行严格筛选,开设了专题评述、优秀论文、优秀著作、主要学人、年度新闻等评价栏目,旨在将学术年鉴打造成为展示优秀学术成果的评价平台。这个评价作用对学术年鉴来说是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以规范化建设提升编纂出版质量,打造学术年鉴精品

  规范是年鉴的生命,学术年鉴是否规范,是否经得起检验,反映的是中国学术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所以规范、准确、凝练、实效性强、查阅便利是对精品学术年鉴的要求。与其他优秀年鉴相比,学术年鉴更多的还是资料汇编成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工具书,因此,今后各年鉴编纂单位还应该把年鉴作为学术工具书来提升,编制更加完备的学术索引。同时,要提出编纂年鉴的原则要求、层次体例设计要求、编写规范要求、版式规范要求、索引规范要求、信息服务规范要求等,从各个方面进行规范化,此外还要加快学术年鉴的出版周期,只有在规范化建设上投入更多精力,才能使我们的学术年鉴真正无愧于“中国”两个字。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

  (来源:《中国年鉴研究》2020年第2期)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