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习近平:“你讲讲看,修村志有什么作用?”
2025-05-07【打印】

  细致入微 解剖麻雀 

  一部村志,窥见小村美好变迁 

    

  “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 

  ——摘自《之江新语》 

    

  “我们遵照习书记调研时的殷切期望,正在把村里搬迁的大变化写进新村志里!”记者见到江山市凤林镇白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郑日福时,他正在为计划投资5000万元的共富产业园忙碌着。 

  小村志,记录大历史。 

  20041010日上午,习近平同志到江山市凤林镇白沙村调研。他走进村民毛兆丰家一楼书房,在书桌上众多书籍中看到了《白沙村志》,“这本《白沙村志》是你写的?”

1991年版《白沙村志》(蒲建宇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是毛兆丰等农民在专家指导下编撰而成。大家没料到它会引起省委书记的关注。 

  调查研究,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 

  习近平同志饶有兴趣地坐下,翻阅起来。 

  “你讲讲看,修村志有什么作用?”习近平同志边看边问。 

  “它能反映全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面貌,又有与全村村民休戚相关的人和事的记载,存史作用是很大的!”毛兆丰一一回答。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调查研究要“细”,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同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通过来信、材料、书籍了解情况、推动工作,都是习近平同志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 

  到浙江工作后,每到一个地方调研,习近平同志都会让当地准备县志,往往翻阅至后半夜。第二天与大家的交流座谈,也经常以县志里的内容为话头。 

  “方志是地方百科全书。习书记阅读村志,为的是了解我们村的历史和现在。”郑日福笑着说。 

  有细才有真,有细才能准。调查研究中,除了定好的调研路线和调研点必去之外,习近平同志经常会去一些日程表里没有的调研点。到了点上,到哪里去,在一个地方停留多久,都要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既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调查研究。 

  那天,习近平同志走访了白沙村的3家农户。 

  “习书记问得细、看得也细,还上我家二楼看了呢!”村民丁增和记忆犹新。 

  “我们当时挺意外的,以为领导在一楼看一看就去下一家。”老支书吴钻强感慨,“习书记这是既看了我们农村的‘面子’,也要看看‘里子’怎么样。” 

  看到有人在村里健身器材上锻炼,习近平同志又走过去,与村民聊了起来。 

  “那个也不是计划里的调研点。但村民们特别高兴,都说习书记跟我们好近、好亲啊。”郑日福说。 

  社情民意总是藏在细节里。郑日福说,现在村里编村志也要求调研,把白沙人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记下来。《白沙村志》越写越“厚”:村里的木材工业园现有企业26家,年产值超3.5亿元;食用菌产业基地产值1500多万元;建起了文体广场、篮球场、网球场、游泳池等多种场馆,成了浙江“村运会”始创地之一……

2012年版《白沙村志》(蒲建宇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20多年来,浙江各地从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入手,由点及面,持续推进“千万工程”建设,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 

  “调查研究在细微处见功力、见真章。”记者遇到正在村里调研的江山市委组织部新时代党员教育中心主任毛斌斌。他说,白沙村的故事,一直激励着当地党员干部,“在调研中要看得仔细、问出实效,避免只有‘规定路线’没有‘自选动作’的‘被调研’,也要避免‘偏听偏信’或‘假大空’,不能只看‘花瓶和盆景’,更要看‘后院和角落’,把事情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 

  本文为《浙江日报》202556日第1版《谋事之基 成事之道——习近平在浙江的调研故事》中的一部分。作者:浙江日报记者 周咏南 金春华 肖淙文 周林怡。本文标题系“方志四川”编者所加) 

  来源:“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