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都市地方志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持“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工作理念,坚决扛起“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职责使命,以改革破题、创新赋能、开放聚势,全力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高位擘画、系统部署,牢牢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成都市地志办坚决落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的意见》《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全市地方志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推动地方志各项工作稳步向前。2024年1月,时任四川省委副书记、成都市委书记首次调研成都方志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连续2年给予肯定性批示,市委、市政府重要会议研究地方志工作5次,地方志工作连续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
二是匠心淬炼、精益求精,聚力打造精品志鉴。合力编好专题志书,系统记录中国式现代化成都实践。编纂出版《成都大运会图文志》,为重大赛事活动留下权威、准确的文字和视觉记录;编纂出版《成都市博物馆简志》,彰显成都“中国博物馆之城”的特色和地位。全力推进镇村志编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都名镇名村志编纂文化工程”,编印指导手册,《黄龙溪镇志》等3部镇志获评中国名镇志。编印镇村志组织工作指引,召开镇村志调度会、现场会20余次,全市出版镇村志137部,在编镇村志102部,23个区(市)县全部启动编修工作。积极争创精品年鉴,助力提升全域质量。实施精品年鉴梯度培育计划,创新评价机制,编印“创建中国精品年鉴指导手册”,细化指导,让区(市)县学有模板。
三是创新引领、多维赋能,全面强化方志品牌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地情书籍品牌。以地方志机构“出题”、出版机构“答题”、“答题成果”进入流通渠道的方式创立“成都历史文化精品丛书”项目,面向市场推出优秀作品7部;统一规划、逐步推进,依托各区(市)县打造“成都风土人文丛书”,出版地情书籍46部;系列策划,突出主题,组织编纂出版文化读本45部。健全三级方志馆体系,打造方志文化线下服务品牌。构建长效机制,拓宽方志文化直达基层有效渠道,建成成都方志馆分馆及微方志馆163个。持续提升成都方志馆服务品质,创建“从成都方志馆出发”系列社教活动,近两年来成都方志馆接待单位、团体、高校、中小学等参观访学达900余批次2万余人次,其中来自4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近400人。建强“成都方志”政务新媒体矩阵,打造方志文化线上传播品牌。以贴近中心回应热点、专题表达系列呈现、技术赋能数字驱动、活动导入形成热度等方式建强“成都方志”政务新媒体矩阵。“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实现粉丝量从7000至130万的增长,政务新媒体矩阵粉丝总量突破280万,连续2年获评“成都市政务新媒体年度优秀案例”。举办系列特色活动,打造方志文化主题活动品牌。举办寻找“蓉城红领巾小史官”“蓉城方志好课”展评等品牌活动,累计吸引超100万大中小学生和200万家长参加,获得新华社等近30家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跟踪报道,“蓉城方志好课”荣获成都市“2024年度教育共生典范”奖。
四是先行先试、开门修志,探索多元协同编修范式。抓住入选全国第三轮修志试点单位、《成都市全面小康志》入选“中国全面小康志丛书”等契机,锚定“出经验、出成果、出人才”目标,构建“总志+分志+专志”的三位一体编纂体系和“制度创新、专家引领、科技赋能、全民参与”的四位一体推进体系,编纂《成都市第三轮地方志书编修指导手册》等指引,常态化开展培训。2025年3月,经前期调研、自愿申报、评估论证、综合研判,确定第三轮修志编修试点单位分志17家、专志7家、区(市)县3家。
五是优内拓外、双向发力,加速构建人才强基矩阵。鲜明笃行“领袖思想导航、政策法规护航、他山之石伴航”工作理念,扛起“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第一职责,坚持修志为用、开门修志、依法治志。以结构优化促功能提升,实现办机关与直属事业单位集中办公,市地志办、成都方志馆顺利更名,成立首届机关党委、机关纪委。强化学习培养,打造“成都方志思享会”品牌活动。坚持以事“择”人、以事“育”人、以人“促”事,在重大工作任务中培养干部、发现人才、锻炼队伍,近3年累计33人立功受奖,提拔6名处级领导干部,16人获得职级晋升。全面建成涵盖各行各业的方志专家库,在全国率先探索与传媒集团战略合作,以官媒赋能“官志”。
(来源: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