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武汉年鉴(2022)》获评中国精品年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向武汉市政府发来贺信。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副书记、市长程用文作出批示,市政府给予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年鉴编审处记集体三等功、5名市区地方志机构工作人员嘉奖的奖励,并以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名义发文对54家优秀供稿单位予以通报表扬。近日,新华网、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主流媒体和中国方志网、“方志中国”公众号、省文旅厅官网、市人民政府官网均进行了专题报道,其中新华网首日点击阅读量超35万。
近年来,武汉市志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切实担负起“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职责使命,坚持留存史实与服务现实相结合、开发利用与宣传弘扬齐推进,着力在建机制、搭平台、拓载体上下功夫,大力宣传方志文化和地方志工作,着力提升方志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充分彰显了地方志部门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担当。
一、聚焦主责主业,健全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
市志办党组坚持自觉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之中,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把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贯穿地方志工作全过程,紧紧围绕修志编鉴主责主业,建立健全常态化宣传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为弘扬传承方志文化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一是注重留存历史,弘扬时代发展“主旋律”。充分发挥存史职能,聚焦重要节点、重大活动、重要事件,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切实把武汉这座英雄城市奋进新征程、英雄人民建功新时代的生动实践留存好、记录好、宣传好。为积极宣传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编修出版《武汉园博园志》。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编纂出版《武汉改革开放40年鉴》,获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为着力展现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重大成就,编纂完成《武汉军运会志》。为客观记录武汉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艰辛历程,编纂完成《武汉抗疫大事记》《武汉抗疫实录》《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
二是注重示范引领,放大典型宣传“正效应”。统筹用好各类宣传资源,深入宣传报道武汉地方志事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充分发挥示范引领效应。《武汉年鉴》获评“中国精品年鉴”后,我办第一时间向市政府、省文旅厅、市委组织部报告,有关奖励得到迅速落实。抓住《武汉年鉴》获评“中国精品年鉴”和市政府对参编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两个新闻点,一方面在武汉市志办官网、微信公众号、政务微博大力宣传,另一方面通过中国方志网、“方志中国”公众号、省文旅厅官网、市人民政府官网以及新华网、湖北日报极目新闻、长江日报、今日头条等渠道发布。同时,也将争创精品年鉴的工作经验一并推出,充分发挥“精品年鉴”的标杆作用,有效提升方志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浙江杭州、山东聊城和湖北黄石、咸宁、孝感等市地方志机构纷纷到武汉市志办学习争创精品年鉴的经验;省文旅厅也希望武汉市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引领武汉城市圈乃至全省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注重把牢关口,掌稳唯物史观“航船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志鉴书籍编纂中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认真执行定密审签、“三审三校一通读”制度和区级志鉴成果报审报备要求,把好出版物和对外公开信息的政治关、史实关和质量关。制定《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提升新闻发布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制定《网站管理办法》,明确网络信息发布原则、范围、要求和流程,严明“三审”责任,确保信息发布的真实、准确和安全。
二、紧贴中心大局,搭建工作平台,着力提升服务新时代能力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地方志工作记录新时代、服务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三个服务”,积极搭建内部工作平台、媒体宣传平台和建言资政平台,全方位展现武汉历史文化底蕴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持续提升地方志服务新时代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向内“聚力”建强工作平台。积极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大势,坚持以建强自身为基础,主动构建网络舆论主阵地,建立以官方门户网站、“方志武汉”微信公众号、“武汉地方志”新浪微博、“方志武汉”头条号为主阵地的宣传矩阵,形成“一网两微一号”的传播格局。依托已出版的志鉴成果,深度挖掘武汉历史文化资源,推送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历史建筑、汉派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文史类文章,充分展现地方民俗风情和改革发展图景。
二是向外“发力”拓宽宣传平台。充分发挥主流媒体“放大器”作用,深化与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广播电视台、武汉交通广播等本地主流媒体合作,运用好学习强国、掌上武汉、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努力扩大方志文化的社会影响。围绕重大时政节点,联合多家媒体策划推出融媒体产品,强化宣传造势,营造良好舆论氛围。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联合武汉交通广播推出“武汉百年瞬间”系列广播节目100期,在早八点黄金时段播出,并与武汉档案馆合作举办同题展览,在10余个新媒体平台同步推送,总阅读量500万+。2022年,为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联合武汉交通广播推出“武汉城市名片”融媒体产品,大力宣传新时代十年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同时通过10余个新媒体平台发布,影响力累计覆盖412万余人次。
三是向上“借力”搭好资政平台。充分发挥地方志“资政辅治”功能,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搭建共襄城市发展的资政平台,助力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发展战略,先后以复兴大武汉、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探索武汉城市文明之源等为主题,与长江日报联合举办“方志讲堂”系列讲座50余期,出版《方志讲堂集萃》4部,致力于将“方志讲堂”打造成常态化建言资政平台和方志文化传播载体。从2008年武汉城市圈获批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开始,坚持每年编纂《武汉城市圈年鉴》,并于2023年更名为《武汉都市圈年鉴》,记载宣传圈域发展成就,为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和圈内各市决策提供资政参考。通过市政协常委会会议发言建言,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打造武汉历史之城的建议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肯定,被市委第十三届六次全会报告采用。探索开展武汉支柱产业发展丛书编纂工作,形成首部成果《货到汉口活——武汉市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发展报告》,助力武汉打造全国商贸物流中心。编纂《武汉市属企业概览》,为市委推进国企改革提供决策参考。坚持每年编纂《武汉市情概览》作为市“两会”参阅资料,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服务。
三、坚持守正创新,拓展工作载体,大力传承弘扬方志优秀文化
坚持民有所需、志有所为,积极探索志鉴成果呈现新方式、方志文化传播新模式,积极拓展地方志宣传载体,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武汉故事,促进方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走入寻常百姓家,充分发挥地方志“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一是善用传统载体,把史志资源“用起来”。深度挖掘史志资源,精心编纂地情书籍和史志期刊,充分发挥方志文化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武汉市志办创办的期刊《武汉春秋》已连续出刊136期,所刊发的文章纵贯今古、涉猎广泛、史料翔实,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精选刊载的优秀文章,编纂出版《春华秋实》《春兰秋菊》《武汉春秋文萃》三本文集,吸引更多的公众认识武汉、研究武汉、热爱武汉。与市纪委监委联合编纂《江城清风——清廉武汉建设教育读本》,作为清廉武汉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活动的普及性读本,大力宣传武汉革命先辈、先烈和先进人物清廉事迹,弘扬红色廉洁文化,推动廉洁文化化风成俗、润物无声。
二是拓展服务载体,使方志成果“活起来”。组建地方志专家库,选派专家参与“认识武汉”公选实践课讲师团,助力武汉市委“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积极参与中山大道改造提升工程,将老汉口的历史镌刻在中山大道公交站牌上,并通过公交车语音系统用方言播报,让方志文化更加鲜活接地气。深入开展“方志六进”活动,组织专家进街道社区开展“身边方志大家讲”活动,与干部群众开展互动交流,努力营造读志用志的良好氛围。适应信息时代读者阅读需求,积极打造数字方志馆,已实现188册、1.6亿字志鉴书籍在线查阅和智能检索。将数字方志馆、图书管理系统迁移至武汉云,让更多方志成果走出“深闺”、服务大众。
三是依托主流媒体,让方志文化“强起来”。充分发挥地方志史料权威优势,主动融入主流媒体报道工作,及时跟进热点事件和话题,配合主流媒体做好正面宣传,共同做强主流舆论宣传阵地。与凤凰网合作拍摄纪录片《吴明堂和他的“地方志”》,通过地方志专家专访,让观众感受方志文化的独特魅力。积极助推非遗文化传承,选派专家参与武汉广播电视台《江城非遗坊》节目录制,大力宣传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组织专家在湖北经视《经视直播》节目讲述武汉香港路的历史等。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