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志书 > 志书选介
《首都志》
2020-07-24【打印】

 

  在浩瀚的志书海洋中,记载历朝首都的志书比比皆是,但以“首都”命名的志书,惟此一部,即叶楚伧、柳诒徵主编,王焕镳主纂的《首都志》,这个首都是指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首都志》共十六卷,网罗了历代南京古籍文献的记述,详尽地将见于载籍的南京三千年历史变迁编汇于一集,为了解和研究南京的历史沿革、疆域、城垣、街道、山陵、水道、气候、户口、官制等提供了较为详尽的资料,为民国良志。

  《首都志》的作者,都是民国名人。

  叶楚伧(1887—1946),原名叶宗源,字卓书,因其父字凤巢,又号小凤,另有笔名叶叶、老凤、湘君、龙公、春风、琳琅生等,后则专以楚伧为名。清末民国吴县周庄镇(今属苏州昆山)人,著名南社诗人。早年参加同盟会,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在上海先后创办《太平洋报》《生活日报》,曾任《民立报》记者、《民国日报》编辑长、国民党中央执委、中宣部部长、江苏省建设厅长,立法院副院长、江苏省政府主席等要职。他文学造诣很深,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上都有不俗成就,著述颇丰,著有《世徽堂诗稿》《楚伧文存》《古戌寒笳记》《金阊之三月记》等作品。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亦字希兆,号知非,晚年号劬堂,江苏镇江人。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少年即中秀才,为晚清优贡生,后就读于三江师范学堂。民国时期曾任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女子大学、东北大学等校教授。民国16年(1927)6月,江苏省教育厅聘请柳诒徵为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馆长(该馆后改名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自此,开始了他长达20年的图书馆馆长生涯,被誉为著名学者担任大型图书馆馆长时间最长者。

  王焕镳(1900—1982),字驾吾,号觉无、因巢,江苏南通人。他幼习经史,在南通读完中学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今东南大学),师从吴梅、柳诒徵、竺可桢诸先生。1930年,经人举荐到江苏省国学图书馆工作,前后共六年。在馆工作期间,与同事共同完成《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总目》正续编三十六册,共著录图书223848册,为当时国内各图书馆仅有的馆藏总目。

  民国16年(1927)4月14日,国民党在南京举行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议,形成建都南京并成立国民政府等决议。同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成立典礼,随即发表《国民政府宣言》,宣布定都南京。南京是江南大邦、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鼎盛,历来记载的文献甚多,著名的有《建康实录》《六朝事迹类编》《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等等,明清两朝有关南京的史志就更多了,有百余种左右。但民国定都南京七年,却没有专志,中外人士急需了解南京历史沿革及全面现状,却只能靠书坊的旧书提供,不能适应其作为首都的宣传需要。民国23年冬,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江苏省政府主席叶楚伧先生专程到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找到精通历史和方志的柳诒徵,希望他能承担《首都志》的编纂任务。

  柳诒徵受命主编《首都志》后,因馆务繁重,无暇兼及,于是推荐了他的学生王焕镳来主持编纂事宜,周悫辅佐之,最后由柳诒徵进行总审总纂。经过6个多月的通力合作,《首都志》初稿完成,共分16卷24目,约50万字,依次为卷1沿革,疆域、城垣,卷2街道,卷3~4山陵,卷5水道、气候;卷6户口、官制、警政、自治,财政,司法;卷7~8教育;卷9兵备、交通;卷10外交;卷11~12食货,卷13礼俗;卷14方言、宗教;卷15人表、艺文;卷16历代大事表,还附有详细的图目、影片目和表目。志前有柳诒徵乙亥年(民国24年,即1935年)序、凡例、王焕镳叙录、目录,书名则由叶楚伧亲自题写。书分为上、下两册,另有附图一册,民国24年(1935)由南京正中书局出版铅印本。

  在编纂体例上,《首都志》打破旧律,发展创新。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这使得编纂者摒弃了前志中皇言、恩泽、星野、仙事、列女、孝义等带有深厚封建迷信色彩的类目,取而代之的是地质、实业、金融、外交等颇具时代特色的门类,正如《凡例》中所言,其24目中“沿旧志之名者十之六,自立义例者十之四”,其“气候、警政、自治、司法、外交则向之所无”,为新创之门类,而“交通、礼俗、方言、宗教于旧志为附庸,今蔚为大国”。

  在编写内容上,《首都志》更加重视经济方面的记述。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中,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经济加快解体,社会工商百业与人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因此在记述内容上越来越注重国计民生,着眼于经济实用。《食货》卷中“南京市商业分业统计表”中详细列了当时南京的96个行业,并将每一行业的商家数、资本数、营业数等一一列出;“南京历年物价指数”、“南京一般物价表”、“三十年来南京出入口货价值统计表”、“南京市银行业概况表”等都完备地留下了当时的经济金融数据,为研究民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提供了详实生动的资料。

  另一方面,重视民生,贴近生活,对普通老百姓生活相关的内容记述详尽,讲求致用。如卷二街道一目,以警局管辖为序,详细列出1400多条街道,“坊巷为经,事迹纬之,区其今昔,阙其所疑,”将近代南京的街道名称及原有街名、现驻官署(学校、机关)、历史事迹等列表记载,是民国时期南京最全的城市地名总录,对今日已经消失、变更的地名查询,对南京城建史的了解,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又如卷九收录了《中央广播无线电台现行每周播音节目时间表》,将电台每天各时段播出内容和时长都一一列出,可了解当时民众媒体传播学习之内容。

  在编纂手法上,《首都志》吸收了大量西方的科学理念和手段,最突出的表现在大量照片和图表的运用。全志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共收录照片75幅、图52幅,表60张,并专设附图1册,从《同治上江两县总图》及最早的《六朝故城考图》到《明朝天宫图》共附42幅历代手绘图例,同时在正文中还附有自清末即有的南京摄影测量的影印图多幅,照片、表格及部分图则散见于正文中,如作者所言“景物形势诸图,可以增阅者之兴趣,辅文字之不及者,悉随文附见”。比起以往志书中手绘之各类图,照片更真实、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地貌风情,也为后世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最直观的参考。此外,对各类统计表的重视和运用是以前的各种旧志书所不及的,其中的财政收支表、历年物价指数表、三十年来南京出入口货价值统计表、南京市银行业概况表等,“文字虽省,事迹俱在”,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在收录大量图表的同时,还运用科学理论,进行纵横比较。如卷五气候目中,列“南京温度表”,记录光绪三十三年(1907)至民国16年(1927)20年间南京温度的变化,其平均温度、每日最高平均、每日最低平均、每月最高、每月最低都用不同的图例表现在同一表中,一目了然;又列“纬度相近各地温度按月比较表”,列出了与南京纬度相近的另外6个城市的全年温度,不仅有国内的汉口、上海,还有美国的生笛哥(今译圣地亚哥)、爱儿拍梭(今译埃尔帕索)、沙纹那(今译萨瓦那)和以色列的耶路撒冷,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横向比较,一方面突出了志书的科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的南京与世界接轨的开放性。

  《首都志》还是我国近代较早的城市志、城市史,记录了南京三千年来积淀出的厚重历史和独特韵味,其中不乏许多鲜为人知或有趣的记载,仅举中山陵为例。据书中记载,中山陵不仅是缅怀革命先驱的地标建筑,其果园培育的水果也饱了很多人的口福。

  中山陵现在是南京的一张城市名片,也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是人们游览南京必到之处。民国14年(1925)3月12日,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遵其遗嘱,安葬在南京紫金山。《首都志》引《南京之地理环境》和《总理陵园小志》,详细记载了当时陵园的选址、用材、构造、建造过程、内部环境、配套工程、园林建设、农业生产、陵园名胜等。

  民国18年专设“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其职责为“护卫陵墓、管理陵园、办理陵墓工程及陵园建设、办理陵园农林事业、指导陵园内新村之建设”,其为今日中山陵园管理局的前身。今天的中山陵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观光旅游,悼念伟人,但民国时期的中山陵墓道日常并不对外开放,每年只开放6天,分别是:一月一日(国庆日)、三月十二日(总理逝世纪念日),五月五日(国庆日)、六月一日(总理奉安纪念日)、十月十日(国庆日)、十一月十二日(总理诞辰),如有国内外团体代表来京拜谒者,则需提前通知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以便其组织引导参谒。

  此外,志中还记载民国政府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十七年国民政府划紫金山全部为中山陵园,计划全山造林事宜”,分全山为南区、西区、东区等七个区,并都设有事务所。分部育苗造林,仅民国20年一年间就植树160万多株,“数年以来不下千万株。”正是有了当时大力植树造林的基础,才使得整个钟山绿意盎然,成为南京今天的 “城市绿肺”“天然氧吧”。

  还值得一提的是中山陵园的温室和果园。志中引《陵园小志》记载,陵园的温室共有2所,一所以培养盆花为主,一所则专为切花培养、蔬菜栽培及繁殖之用。温室均采用热水循环,四周用“钢铁玻璃,用二分之厚者,故构造极为坚厚”。温室采用自动化装置,“四周及屋面窗户,均装有齿轮开闭器,可以自由调节温度及空气之流通”“可自由启闭”,“在冬季最寒冷时,室温可保持华氏五十余度” (摄氏10度左右)。即使在今天来说,这个温室也是非常先进的,当然,造价也不小,两个温室都由名人及商会捐建,总造价约4.5万大洋。

  陵园内的果园分东西两所,东园位于小红山官邸(即今美龄宫)东北,面积约60亩,西园位于石像路南部,面积约120亩。南京气候,夏季湿润多雨,梨、苹果、葡萄及樱桃等都不适宜生长,因此果园主要用于实验栽培,供官员们享用。虽然自然条件不适合果树生长,但果园管理方精心选择种苗,细致修剪防护,也取得了高产量,尤其是“桃中之蟠桃及各种水蜜桃,葡萄中之黑汉及玫瑰香,均风味甘美,品质优良,博购者之赞誉。”在诸多的水果中,陵园西瓜可谓是当年中山陵出名的特产了,瓜小、皮薄、水分多、籽儿甜,吃起来很甜,很受一些政要的青睐。现在,陵园西瓜已经“隐退”了,但对一些老南京人来说,那味道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首都志》成书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可谓是史上效率最高的志书之一,“江南遗事,朝夕编摩,孴集尚易,而师友著作涉于金陵者又复浩汗,皆可借资。惟编纂之期限以六月,一手补缀,成五十万言。”而如此短的时间,作者也认为“未能一一考订润色,荒率脱误,知不能免”,留下了一些遗憾。因为当时叶老催促该志的出版面世,编者也寄希望于以后再版时进行修订补充,柳诒徵在志前“序”中也提及“其有罅漏,待再版时赠损未晚”。怎料不久“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开始,国家又陷入战乱动荡之中,修订一事便不了了之。想必这也是编者的终身憾事吧。

  《首都志》的版本主要有:民国24年(1935)南京正中书局铅印本;民国36年上海正中书局再版本。因其内容详尽,质量上乘,后被多次影印出版,主要有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民国24年刊本1983年3月《中国地方志丛书》影印本,其书名为《江苏省首都志》;台湾正中书局1966年5月本;南京古旧书店·南京史志编辑部1985年10月本;上海书店1996年《民国丛书》本;南京出版社2013年9月《金陵全书》本;凤凰出版社2016年1月《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本。

  (来源:“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