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期刊概览 > 《中国年鉴研究》2019年第1期
年鉴发展中的创新路径——以《福建年鉴》为例
2019-08-08【打印】

年鉴发展中的创新路径 

——以《福建年鉴》为例 

 

欧长生* 

    

  摘 要:年鉴作为地方志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公益文化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以新的视野探讨年鉴事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年鉴编纂寻求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创新是年鉴事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也是提升年鉴编纂质量的根本途径。从年鉴编纂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三个方面是年鉴编纂出版的新途径。只有突破现有滞后的制约因素,把年鉴创新提高到以独特的文化产品参与文化竞争的高度,才能不断扩大年鉴影响力。 

  关键词:年鉴创新编纂出版互联网+ 

    

  一、年鉴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早在20世纪上半叶,熊彼特[1]的现代创新理论就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第一次将创新这种非物质文化力量作为一种重要因素引入经济活动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经济发展的视野。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的迈克尔·波特首创“创新驱动”这一概念,并将经济发展划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2]而创新驱动就是依赖创新,使生产要素高度整合、集聚、可持续地创造财富,从而驱动经济社会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 

  20世纪5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学者已敏锐地发现,就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而言,一旦二者结合在一起,必然会产生影响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3]这一论断准确预见了当今网络、信息产业等科技领域对文化广泛深入的渗透。近年来,关于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较多集中在一个热点上,即所谓的“技术融合”。其中,信息通讯业与广播电视业、出版业的融合是学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这方面国外的代表性研究包括了互联网普及对媒体使用的影响、互联网传媒与传统传媒的竞争问题、数字技术对图书出版业的影响等。用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成果提升传统的文化产业对于文化事业,特别是年鉴编纂出版所面临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紧迫性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创新驱动是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核心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鲜明地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文化的力量已然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4]。可见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除了促进经济增长、服务社会,更关乎长远的文化软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吸引力的增强。年鉴作为地方志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公益文化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以创新的视野,探讨年鉴事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年鉴编纂寻求创新发展的着力点,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创新是年鉴事业发展的战略需求 

  创新是年鉴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推动年鉴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都对坚持改革创新作出了明确要求,提出要深化改革,准确定位,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不断推进与发展,互联网及其衍生技术带来了“互联网+”新时代、新模式、新常态,年鉴也必须顺应潮流大势,开辟新的工作思路,由此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三)创新是提升年鉴编纂质量的根本途径 

  质量就是生命,年鉴编纂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要不断提高年鉴编纂出版质量,增强年鉴的服务功能,同时这也是年鉴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如何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如何完整呈现社会转型改革成效、如何打破稿件来源单一的困境、如何提高编辑人员素养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均取决于年鉴编纂实践的创新。只有用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指导年鉴编纂实践,才能打造出真正的文化精品,实现质的飞跃。因此,创新是提高年鉴编纂出版质量、充分发挥年鉴使用价值的根本途径。 

  (四)《福建年鉴》的创新做法与存在问题 

  《福建年鉴》在编纂过程中,围绕工作实际不断努力创新。福建省方志委于2015年成立年鉴工作处,在职能上实现了全省年鉴工作依法统一管理。年鉴工作处积极强化创新意识,主动运用创新思维和方法推进年鉴编纂工作,取得了新成效。主要表现为: 

  1.在顶层设计方面 

  编写制定年鉴编纂规范和行文规范,填补了福建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有关规范的空白;探索创新组稿方式方法,尝试将更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纳入供稿单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大纲进行调整;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形成了包括主编培训、撰稿人培训、精品年鉴培训等在内的多层次系统化常态化培训结构。 

  2.在编纂模式方面 

  首次采用电子审稿,使各环节衔接更加流畅,提升效率,节约资源;探索部分编纂业务服务外包模式,如2015卷首次设置“年度关注”篇目,聘请资深记者撰写条目,以更新的视角和方式记载历史,在扩大信息覆盖面的基础上提升可读性,在充分利用权威出版资源方面做出全新尝试。 

  3.在彩插及装帧设计方面 

  彩页设计逐渐探索出融深厚文化底蕴与现代简约大方为一体的风格,很好地活跃了版面,降低了受众的视觉疲劳;2016卷在2015卷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板块内容的创新力度,在卷首地图部分增加航拍地形图、区划图、交通图、城市图,在原有“大事记”的基础上,增加“特辑”“福建名片”等并列篇章,充分集中展示福建风貌、特色及本年度的重大活动和重点工程等;对封面装帧进行设计,首次采用纹理清晰、质感硬朗的布纹纸,符号标志“闽字嵌地图”富有文化创意,体现出年鉴的含金量和历史感,2015卷首次全彩印刷,更加大气精美。 

  4.在信息化建设方面 

  开通微信公众号“福建省年鉴之家”,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优势,挖掘《福建年鉴》珍贵史料信息资源等,先后开辟“福建要闻”“福建历史文化名城”“福建改革开放30年系列”“视角福建”等颇受关注和好评的栏目;在部分篇章设置二维码链接,提供延伸阅读。 

  但《福建年鉴》在创新方面仍存在不足。比如,编纂部门长期存在创新意识不强烈、创新氛围不浓厚、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框架结构方面,模式化问题比较突出,编写大纲与其他省级年鉴不乏雷同之处,缺乏新意,欠缺福建地方个性和时代特色。对条目内容的信息含量思考不够,条目多为稳定性选题,选题上下年雷同,部门间、地区间雷同,许多有新意、有价值、有特色的题材被淹没。受稿源制约等因素影响,非官方举办的活动反映不足,具有福建特色的闽台民间交往、民俗活动等鲜有体现。与撰稿人的联系互动形式及稿源管理方式比较单一,在提升稿件质量方面办法不多;缺乏站在行业和部门整体角度进行审视和考虑,对不同稿件的不同问题倾向于简单化处理,就稿编稿,缺乏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对稿件内容的提炼概括有限。 

  二、理念创新是年鉴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年鉴编纂的个性要求,是年鉴在规范编纂的基础上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做好新时期年鉴工作,应在不违背编纂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理念创新的引领、机制创新的保障、技术创新的支撑三方面探索,以便更好地解决年鉴编什么、怎么编、编出来怎么用的问题。 

  理念创新就是要以新的视角、方法和思维方式理解年鉴,形成有关年鉴新的看法和观点,以便更好地指导和应用于年鉴编纂出版工作。因此,要求年鉴编纂者树立时代观、实用观,在内容、体例、记述等方面寻求突破。 

  (一)内容

  《地方志工作条例》把年鉴定义为“年度性资料文献”。可见年鉴的特点和优势在于资料性和综合性,在于年度信息容量大、资料密集度高,因此想方设法充实年鉴内容、增大有效信息量是当务之急。这就要求编者要更多地从读者的阅读愿望出发,按照读者对资料的关注程度来创新选题选材的原则和标准,要能够捕捉到事物的变化,运用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把这种变化全面准确地表现出来。 

  1.实现记述重点的转变 

  即由着重记述日常工作和年度活动转变为着重记述基础信息和大事要闻。年鉴的供稿单位目前虽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但稿件内容却不应只是反映工作举措和政绩等,而应更多着墨于其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记录现实并为现实服务。如残疾人相关条目,应该多收录当地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存在的问题等,而不是当作残联的年度工作来写。基础信息尤其是数字是最能反映当年情况的,最能体现各年度的变化,也是存史价值最高的。其中民生信息的收录是一个重要的突破方向。年鉴在政府公共信息的传播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平台功能,可以更多地告知公众所迫切需要了解的社会生活事项,如所处地域的食品安全卫生、产品质量、环境污染、就业市场状况,政府促进就业的措施、最低工资标准、医疗卫生收费、教育收费、物价变动、劳保福利政策、住房公积金政策等,以及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信息等,定会大大增进年鉴的实用性。 

  2.突出对地方特色及优势的记载和深度挖掘 

  好的框架设计有助于彰显年鉴特色。作为编者,每年都应该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框架结构做出适当调整、优化和创新,在总体框架结构保持相对稳定和统一的基础上,栏目设置可以不拘一格,如为了凸显地方的强项、优势和年度特色,相应栏目可以破格升级、靠前安排或增大分量;相应地,某些内容若已不适应地方发展实际,则应当适当降格或淡化。例如,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后,使其成为中国大陆境内继上海自贸区之后的第二批自贸试验区。对福建而言,自贸区的设立对于推动全省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福建年鉴(2016)》及时反映这种变化,经过多方考虑和论证,确定专门增设“福建省自由贸易区”篇,下设“福州片区”“厦门片区”“平潭片区”三节,以专门体现自贸区的地位及其在进一步优化福建对外开放格局、深化改革开放方面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这方面,《厦门年鉴》也可资借鉴。根据政府机构改革及社会发展实际,《厦门年鉴》增设市政园林栏目,优化组合环境·资源等栏目,取消厦漳泉同城化、建筑和房地产业栏目,更加切实、科学。注重反映地方及年度特色,调整设置“侨务·外事·港澳台事务”“口岸管理”“商贸·会展”等栏目,以充分凸显厦门立足本地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及面向世界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年鉴在编纂过程中,不仅要从编辑的共性内容上作一般化认识,更要抓住个性内容深度了解,挖掘本地区独到的地方特产、旅游景点、风土人情、民俗节庆等。这就需要编纂人员在深入研究把握地情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充分发挥创新精神,找到合理的方式方法,这也是一个需要专门下功夫研究的课题。 

  3.着力增强客观性和实用性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年鉴在全面反映、记录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方面已经比较成熟了,基本做到了兼顾360行。但是,在兼顾正反两方面的资料方面仍然十分欠缺,基本上是只有正面信息,或负面信息采用正面报道,这增加了年鉴的宣传味而少了客观性。年鉴在记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应该如实反映存在的问题。对一些虽是负面的,但值得反映和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应单列记事条目或通过资料链接进行记述。实用性方面,目前的大部分年鉴对新生事物的反映仍显滞后,如近年快速发展和崛起的网商、快递业、家政业、新媒体、自驾游、志愿服务、养老服务等不能及时收录,在年鉴中记载较少。同时,要注意及时更新标题内涵。随着新思想、新成果、新发展的涌现,各行各业的名称定义与内涵要求都要加以修改完善。如改“社会管理”为“社会治理”,改“环境保护”为“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等。年鉴需在符合发展实际的同时体现出时代进步与认识观念的变化。 

  在内容调整过程中,要注意把年鉴的优势保持好、发挥好,即年鉴是将相对稳定的基础信息和年度新发生的大事要闻结合在一起,这是其他新闻报刊或网络媒体都不具备的信息汇集功能。因此,将基本信息作全面和连续记述并及时反映年度发展变化情况,就是年鉴内容的根基,这一点是不可动摇的。在此基础上,内容选择应该基于大的视角,提供开阔的窗口,尽量减少记述的死角和盲点,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掌握一个地区当年度的基本情况。 

  (二)体例 

  年鉴的价值关键体现在信息含量和实用性,并不在于长篇累牍,因此要遵循规范,严格入鉴资料的编排,对交叉重复、可有可无的条目要大胆删减,压缩又大又空的文字,尤其是穿靴戴帽的官话套话,使年鉴能够做到条目短小精悍、信息含量高、语言简洁流畅。福建省方志委2015年印发了《福建省地方综合年鉴行文规范(试行)》《福建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规范(试行)》,首次在省级层面制定地方综合年鉴编写规范。其中,如对年鉴总文字量控制、编排方法、内容记述形式、条目行文规范等都有详尽阐述,在充分考虑现实编纂需要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注入了创新思考和表述,使全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不仅有规可依,也能与时俱进。 

  “大事记”通常放在年鉴的开篇,指引读者从时间纵线了解年鉴所记载的内容范围。在编排上,要遵循位置、时间、版式方面的特殊规范。但为了使“大事记”在查阅的基础上增加阅读性,可以在行文上多下些功夫,在尊重信息事实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功底,适当变换叙述方式,选取有吸引力的词句,使“大事记”更具可读性,进一步增强查找信息的有效性。 

  应用工具书常用的参见系统、资料链接等,这方面现有年鉴做得并不够。同时,超时空资料不能绝对排除,适当跨地域、年份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性和对比性,可以小资料、附录的形式列于正文后,既不违背基本体例,也能丰富有效信息,有利于入鉴资料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记述方式 

  年鉴中要统筹运用条目、文献、表格、图片等多种表现形式,构建和呈现记述内容的互联关系,形成立体信息网络。 

  1.更加重视图表的作用 

  当今的阅读模式已进入读图时代,图文并茂是现代出版物的趋势。图和表能负载大量有效信息,对正文既起着重要的补叙作用,且生动具体、精彩可读。年鉴应增加图表文稿用量,进一步提升文、表、图三者的综合运用,做到合理搭配、相得益彰,形成年鉴表述内容的整体合力。年鉴编辑要站在比较高的层次,全方位、科学地选择图片,把握好文字主题,通过图文配合,更好地表达所要反映的内容,做到图片与文字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图片中会议场景、领导视察等内容可进一步缩减,建议尽量多选取反映发展变化的图片。除了必要的统计资料,不限于原来只在财税、交通等篇章固定出现大数据表格的思路。可以适当增加如出口产品和地区构成情况表等资料表以及风景名胜区一览表、文体场馆情况表等名录一览表的使用,这些表格比统计表格简单,只要排序合理、归类恰当、精心设计,可以非常好地起到补充正文的作用。 

  2.更加重视卷首彩页的编辑 

  在年鉴卷首安排彩页是普遍认同的做法,并且随着全国范围内年鉴工作体制的进一步理顺,地方综合年鉴卷首彩页的公益性质得到了不断强化和凸显。《福建年鉴》卷首彩页通常由“福建要闻”“各市风采”组成,为了更好地利用卷首彩页这个整部年鉴中份量最重的“黄金版面”,充分发挥宣传和展示作用,《福建年鉴(2017)》增设专栏,分板块地凸显重点工作,如“为民办实事项目”“创新驱动”“海丝核心区”等。这不仅可以使卷首彩页条理清晰,主题鲜明,更可使卷首彩页版面的价值和意义达到最大化,对展现年鉴的个性起到重要作用。 

  三、机制创新是年鉴创新的保障 

  年鉴现行较为单一且封闭的编纂运行机制制约了年鉴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无法适应年鉴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探索编纂管理与方式方法的创新以突破瓶颈、解决问题。 

  (一)组稿方式多元化 

  稿源一直是年鉴编纂的瓶颈,借用当前经济领域的重要概念——“供给侧改革”,年鉴编纂也应以此高度来审视稿源供给问题。供给侧改革,简单来说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 

  1.年鉴供稿部门目前仍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提升稿件质量和到稿效率。这需要年鉴编辑部门加强交流沟通,提升培训工作,使已建立多年的官方供稿渠道更加稳定和高效。 

  2.积极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年鉴编纂,广开信息来源,想方设法拓宽非官方供稿渠道,如尝试将民间团体、研究机构、新兴网络传媒等纳入供稿单位。例如,《福建年鉴》聘请省内高校历史系专家撰写人文历史中新增的“古人类活动”等条目;请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撰写“茶业”条目,对记述内容进行了很好的补充。许多诸如社会风俗、闽台民间交往等因官方难以提供资料而无法纳入记述范畴的内容都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寻求突破。 

  3.多方拓展资料来源,如统计公报、白皮书、蓝皮书、情况通报等都是权威的第一手资料,有的可直接采用。省委和政府的机关报或信息要讯也可提供大量信息和资料线索。因此,年鉴编辑要从多方面寻找资料,而不受限于各部门的供稿,从而增强积累资料的主动性。 

  4.图片的采集和建库。年鉴内文图片如果完全依赖供稿,就会十分被动。应主动寻找可靠的图片采集渠道,如与报刊记者建立稳定联系,挖掘当地摄影家协会的资源以及自主拍摄等。在日常收集的基础上建立图片资料库,即使只有少数照片最终能入鉴,这也是一项很好的地情资料累积工作。 

  (二)编纂流程信息化 

  1.建立内部编修业务系统,即基于内部局域网,在编纂单位建立基础资料收集、辅助编辑、OA系统,实现年鉴组稿、编辑、审稿、排版等工作环节的文稿传输和编纂管理的数字化。进一步,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互联网平台作为依托,通过平台将稿件利用云服务器+互联网的方式统合起来,实现撰稿单位、编辑、审校、主编的审核流转,并且实现数据汇总和查询报表,从而把以往通过手工作业或者来往邮件进行的年鉴编纂整理工作升级到云服务器互联网平台,实现无纸化办公作业。 

  2.建立基本编纂信息数据库。对每个部门、行业、地区等的内容应如何记载,涉及哪些指标和要素,应进行整理、确定,形成相对稳定的写作模板。这样,不仅可以在撰稿人培训时有的放矢,也有助于做到记述充分、规范统一、连续记录、逐年可比。 

  (三)编纂方法灵活化 

  1.对专业性较强的篇章如省情、经济、民俗等可以考虑采用课题制,或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等拓展年鉴编纂业务服务外包模式。结合人才储备,建立年鉴编纂专家库,更多地引进专家学者参与编鉴。 

  2.编纂人员要善于发现资料价值高、有代表性和标志性、读者比较关注的内容。如果来稿内容只是模式化地停留在表层,深度不够,编者就要进一步与作者进行沟通,挖掘和拓展信息资料,把事物描述得更加深刻,把问题揭示得更加透彻,这才有助于提高年鉴资料的利用价值。 

  3.加强与年鉴供稿单位和撰稿人等各方面的沟通合作。应当认识到,在我国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以行政文件来开展工作的时代必将逐渐淡出,所以年鉴编辑必须及时调整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从长远看,年鉴编辑与撰稿单位和撰稿人之间必须建立一种良好而有序的合作关系。可以考虑在年鉴编纂方案的修订中确定当年拟进行调整和改进的选题,同时将有关意向和构思及时传递给撰稿人,除了个人之间的探讨,还可以组织小型研讨会等,在共同确定内容方向等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和支持,增加撰稿人对年鉴的亲和力和认可度,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出版方式多样化 

  就纸质年鉴而言,当前装帧精良的大部头年鉴是出版印刷的主体,毋庸置疑,其在存史方面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浓缩了其中精华内容的袖珍型“口袋”本或手册式年鉴简本可以作为很好的补充,其具有查询快捷、便于阅读、易于携带的特点,对于日常年鉴信息资料的利用十分有益,也更加便于赠阅和传播。同时,编纂出版英文版,可通过侨务部门发行,让华人华侨通过年鉴切实了解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将几种出版物形成多元化产品,有利于满足不同的读者群体,充分发挥年鉴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五)人才培养科学化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要按照《地方志工作条例》和《福建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的规定,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实行灵活的用人制度,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奖惩制度和考核机制,与省内外有关高校或研究机构联合举办长期或短期培训班等。此外,根据年鉴工作的特点和事业发展需要,逐步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编鉴队伍是当务之急。一方面要建好专家库,通过购买服务、工作包干、专家审稿、特邀顾问等形式,充分调动发挥专家学者参与编纂的积极性和广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兼职人员的使用和管理,进行合理分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做好兼职人员的培训工作。 

  四、技术创新是年鉴创新的条件 

  “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和由其衍生出来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新模式极大地冲击着现有经济社会模式,今天的文化市场已然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兴市场。因此,年鉴也必须融入这个潮流大势中,以高科技手段开辟新的工作思路。未来,年鉴要想在网络世界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网络年鉴”,从而改变其文字载体、编辑策划方式,直至出版运作模式等。发展“网络年鉴”,基础是要搭建好网络平台,要采用基于云架构的基础设施为系统应用提供所需的服务器、网络、存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软硬件支撑环境。通过开发网络年鉴平台,实现年鉴资料收集、整理、编纂、发布、检索、交换、存储等的网络化、流程化、自动化,提升年鉴业务处理能力和水平。实现年鉴资料在线共享,为公众提供相关资料的浏览、查询、分析、开发利用等服务,提升年鉴工作的形象宣传和服务能力。当前,建议以革新年鉴的编纂方式和增强年鉴的可获取性为主要目标。 

  (一)搭建数字化工作平台 

  本文“机制创新”部分所述“编纂流程信息化”的实现就是要建立在网络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从传统编纂向信息化编纂转变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去推动,相关技术平台和流程设计都需要进一步完善,编纂人员的理念和工作习惯也受到挑战。但必须认识到,基于技术创新与进步的年鉴编纂信息化是提高年鉴编写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必然,也是做好年鉴工作的重要基础。福建省方志委“数字方志”二期工程已于2016年底通过验收,《福建年鉴》依托“数字方志”二期工程3套业务系统之一的“年鉴在线编纂系统”进行编纂流程的信息化改造,可以实现素材搜集管理、保存、校稿管理、编辑、合拢、查询、检索、利用等众多应用功能的整合,将推动年鉴编纂工作进入全新的网络时代。 

  (二)优化年鉴网站 

  作为面向社会的窗口,年鉴网站应当具备宣传推荐年鉴产品、历年年鉴检索比对、音视频展示、各种统计图表展示、与读者交流互动等功能。当前,大多数年鉴网站的功能并不强,内容呈现方式单一,网站上传年鉴基本上只是传统纸质年鉴的直接转化。实际上,通过数字超文本、超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年鉴信息在声音、图像、文字之间迅速转换。因此,网络年鉴的内容不应局限于纸质版的文字和图片,还可以包括音频、视频等动态构件。年鉴中的每个字、词、图、照都可以通过“超链接”方式,无限拓展相关的阅读和音像资料,使用者可以利用鼠标任意地进行快速检索以至打印。比如,纸质版年鉴的“大事记”是以文字形式记录,在年鉴网页中则可以增加动态视频资料,使之变成全年大事纪录片;年鉴的“附录”资料信息量大,集中式地反映了诸多内容,若能在年鉴网页中增加当年度有价值的音像史料,将大幅提高其可读性。内容构件的创新还在于网络年鉴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读者只要在检索窗口输入某个关键词,就可以搜索到相关的内容和年鉴条目,实现快速、准确地查阅资料的功能。 

  (三)创建信息资源发布渠道 

  移动电子技术在文化产业终端上的应用已经成为发展的新亮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2017年4月公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682%,较2015年上升了42个百分点;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分钟。报告指出,在数字化阅读发展趋势中,手机很有可能取代其他所有终端成为第一大数字化阅读载体。基于此,年鉴工作也完全可以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建设网络年鉴的重要切入点。2016年,“福建省年鉴之家”微信公众号根据福建省地方志工作的整体部署并入“方志福建”微信平台,在此基础上提升定位,逐步成为权威的省情信息服务平台,并立足《福建年鉴》拥有的丰富地情资源和图片等,充分进行二次开发,盘活年鉴资料,通过手机客户终端使广大读者方便地阅读、检索、利用《福建年鉴》信息资料,使《福建年鉴》对外展示、宣传福建的窗口功能进一步增强。《福建年鉴(2015)》开始使用二维码技术,选取部分篇章设置二维码链接,使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更方便快捷地查询相关章节内容拓展性资料,丰富了信息含量,同时有效精简了内文字数。未来,通过二维码链接挖掘内容资料和背景信息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四)建立年鉴内容资源数据库 

  建立年鉴内容资源数据库,即建立包括书籍、目录、图片、媒体资料等的管理系统和资源加工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同时对年鉴文本、音视频、图片、多媒体资源等进行更广泛地开发利用。比如可以和中国知网等融媒体合作,让年鉴进入更为宽阔的视野等。当然,这是更高层次的技术开发和应用,需要建立在数字化、网站、终端平台等较为成熟的基础上。 

  同时也要认识到,纸质年鉴的权威性、保存的永久性尚无可替代。尽管网络出版已成为目前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但是网络年鉴绝不可能完全取代纸质年鉴。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纸质年鉴和网络年鉴将保持一种互补共存的状态。 

  五、结语 

  早在2000年2月《福建年鉴》编纂工作会议上,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讲话中便强调:“要有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办刊精神。质量是年鉴的生命。生命在于新陈代谢,在于创新,年鉴工作也要贯彻开拓精神、创新精神。”[5]当前,年鉴人更要始终保持强烈的创新意识,要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契机,把年鉴创新提高到以独特的文化产品参与文化竞争的高度,要为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赢得更多的主动权,贡献年鉴人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欧长生,男,福建省顺昌县人,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年鉴工作处处长、福建年鉴 社社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年鉴学、方志学、教育学。 

  [1][美]约瑟夫·熊彼特著,何畏、易家详等译:《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64~98 页。 

  [2][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65~122页  

  [3]祁述裕:《国际文化竞争力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3页。 

  [5]习近平:《迎接新世纪创造新辉煌——在〈福建年鉴〉编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年鉴信息与研究2000年第2期。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