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 > 学术论著
罗德泉:浅谈县级综合年鉴存史和宣传的关系
2020-03-09【打印】

  在地方志“两全目标”的明确要求下,县级综合年鉴编纂如雨后春笋,蔚为壮观。《桐城年鉴》已连续编纂21卷,一年一鉴,从未中断,本人主编了其中的15卷,实践中认识到县级综合年鉴必须正确处理存史和宣传的关系。

  一、 存史是主要功能

  “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年”者,年度之谓也,“鉴”者,史鉴之谓也,简言之,“年鉴”就是年度史料。县级综合年鉴工作一般由地方志工作部门承办,具备地方志书的一般功能, 地方志的存史、资政、教化功能是公认的,我们认为年鉴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存史。

  年鉴以文字记载为主,同时有彩页、插图、索引、中英文目录。一般来说,县级综合年鉴文字在70万字300页左右,彩页有100页左右,只要按照年鉴规范化标准编纂,应该说信息资源是比较丰富了,这些丰富的信息作何用途?没有新闻性,没有文学性,实用性也不强, 但是,年鉴能得以生存自然也有它的生命力,我们观察到,部门、单位的领导和有关工作人员往往以办公桌上或书柜里有一套年鉴为荣,一来可以信手翻阅,了解年度相关工作情况;二来可以随手查找历年年鉴记载的相关资料;三来因为年鉴是一地综合情况的窗口,阅读年鉴也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例如,《桐城年鉴》有一个“组织机构与负责人”栏目,每年载入相关内容,市委组织部在查找有关单位机构和负责人情况时,有时还要对照查阅年鉴,因为年鉴资料详实,记载准确,保存完好,查阅方便。还有一些项目,虽然分年度记载,但资料翔实,有关单位常以年鉴记载内容为历史依据。由此可见,年鉴的使命应首先定格在“存史”上面。

  年鉴的存史功能还体现在它的权威性方面。目前媒体呈现多元化发展,继报纸、电视、广播之后,网络迅速普及,网络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生活,在信息传播交流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网络媒体传播速度之快,信息覆盖之广,是其它任何媒体所不可及的,所以有人戏言“网络自有黄金屋,网络自有颜如玉”,网络目前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是,网络也有它的缺点,发布太快导致信息仓促,容量太大导致乱象丛生,发布者复杂导致信息良莠不齐,特别是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都存在明显的缺陷,甚至还经常出现虚假欺骗现象。报纸、广播、电视虽然是官办的传统信息媒体,是党和国家的喉舌,但以新闻性为己任,以宣传为主要手段,不能像年鉴那样史料性明显。编史修志也有阶段性,不能每年都编史修志。目前只有年鉴才是最常见的最权威的连续性存史载体,“收入年鉴的资料一般都是事后的客观记述,反映的基本情况和人、事、物等大都经过一些时间的沉淀,较为清晰易辨,年鉴收载的资料一般都经过严格的审查或核对,因而较为可靠,完全可以直接引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舍弃年鉴的存史功能,否则谈年鉴功能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年鉴编纂还是志书编修的史料积累。“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每一轮地方志书编修工作完成后,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在编纂地方综合年鉴、搜集资料以及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的同时,启动新一轮地方志书的续修工作”。由此可见,地方志书是以“轮”为编纂周期计量的,而年鉴则是以年度为编纂周期的。逐年编纂出版,累计起来就是一部“编年史”了,有意无意之间也就为下一轮修志做了基础工作,使得年鉴编纂成为志书资料积累的过程,甚至有人说,年鉴是志书的附属工程,这句话虽然失之偏颇,但有符合实际的一面,年鉴是一个独立的文献载体,有它独立的体例要求,但它与志书关系密切,年鉴资料可以为志书所用。志书是时代资料,年鉴是年度资料,年鉴是今天的现实,志书是过去的历史,今天的年鉴就是明天的历史。由于年鉴资料真实可信,全面丰富,所以很多志书的资料就直接来源于年鉴,善于采用年鉴资料正是修志工作的便捷途径,所以有人说年鉴是“读者了解各行各业全面重大情况的窗口,也为续修地方志、编写地方史积累资料的重要部分。”

  如何发挥县级综合年鉴的存史功能?

  第一,在框架上要体现广泛性。年鉴框架是纲领,必须符合全面性的要求, 要有较高的周全率, 做到“集万卷于一册,缩一年于一瞬”,不能顾此失彼。作为县级综合年鉴,目前普遍采用的是中小篇结构,框架组成的基本项一般有30个左右的类目,涵括了一县的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社会诸方面,基本要素不能缺少,这是年鉴发挥存史功能的基本要求。框架设计的广泛性不是平铺秋色,千鉴一面,在兼顾五大社会部类的同时,要有所创新,特别是年度性和地域性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稳中有变,与时俱进,体现特色,才能保持年鉴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要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只有真实的资料才有存史的价值,真实是年鉴的生命。为此,首先要从撰稿人供稿入手,确保第一手资料真实。一部年鉴的成书,撰稿人承担了第一个环节的工作,撰稿是基础,组稿通知就是撰稿人的任务书,基础稿件的真实性决定了年鉴总体的真实性。实际上,撰稿人大多是单位文秘人员,他们事务繁多,常常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有人片面认为年鉴供稿没有给领导写讲话稿重要,不比会议材料急需,也不及其它文字功用性强,于是他们对年鉴材料的质量意识往往比较淡薄,有不少单位撰稿人都是将领导讲话、工作总结直接复制一份报给年鉴编辑,洋洋洒洒,套话连篇,冗长空虚, 真实性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撰稿人要绷紧真实性这根弦,以“实录”为原则,做到稿件内容“字字有出处”。同时,要把好编辑关,不能简单地来稿照用,编辑要和撰稿人做知心朋友,保持与撰稿人的联系,及时反馈主编意图,及时请撰稿人补充修改内容,把真实性放在第一位,最后一次审稿后,稿件还要反馈给撰稿单位负责人审阅,确保稿件无差错 。“年鉴编辑是一种岗位,也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在人们心目中是哪种状态,也就决定着他们所具有的境界”,所以说,一部年鉴真实性与否取决于编辑的责任心如何。

  二、宣传功效不容忽视

  存史是县级综合年鉴的主要功能,但同时要开阔视野,充分发挥年鉴的综合功能,尤其是宣传功效不可忽视,无论是一地党政领导还是部门单位负责人,没有人愿意花费人力财力编纂和购买年鉴却毫无实际用处,“年鉴的社会价值通过其使用价值实现”,有宣传效果才是主办者和承编者对年鉴的期望所在。强调宣传功效并不是允许造假浮夸,宣传与存史原本并无矛盾,宣传也是以真实性为第一要务,存史的过程也是宣传的过程,年鉴内容为受众接受的过程也是年鉴载体得到社会认可的过程,注重宣传效果还可以扩大年鉴的影响,所以《桐城年鉴》在编纂过程中始终遵循“保存全市年度资料,打造宣传桐城名片”这一原则。

  年鉴的宣传功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文字条目记载的工作实绩是一种信息宣传。供稿单位每年提供给编辑部的稿件主要是该单位年度工作亮点,除了“概况”部分阐述一些基本情况外,条目内容都是择其特色工作和显著成绩而述之,这些内容对于供稿单位来说无疑就是一种宣传。每年我们单位都会收到外地大量交换年鉴,我们将外地值得借鉴的特色工作进行摘编,反馈到本市有关单位,有关单位则根据需要进行横向交流考察,交流的年鉴便起到了一种宣传作用。同时,本市范围内的有关单位也会从年鉴中借他山之石而攻玉,很多取经活动就是从年鉴中得到的信息。

  第二,年鉴中的彩色插页宣传效果明显。图文并茂是年鉴性质所然,所有的县级综合年鉴都是由图片和文字组成,有的年鉴图片部分占到全书的三分之一,甚至有不少单位不惜付费登载单位彩页。目前县级综合年鉴彩页有几种类型,一种是全部采用公益性图片,公益性图片由编辑部主动组稿,选择性强,内容更具有存史价值,这种图片是读者所喜欢的,应该成为年鉴彩页的主要组稿形式,近年来,公益性图片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桐城年鉴》在连续20卷收费组稿之后,于2018年废除收费组稿的做法,改为全部公益性彩页,分为“数字桐城”、“年度要闻”、“桐城荣誉”、“镇村传真”、“企业风采”等栏目,相比较于收费彩页社会效果更好。第二种是全部收费组稿,或编纂单位自行组稿,或由第三方服务承包组稿。这种彩页市场化比较明显,优点是可以补充编纂经费之不足,缺点是收费入书,存史价值和社会评价受损。第三种是半收费半公益形式组稿,部分有关党政工作年度要闻方面的稿件作公益稿件入编,其它有关单位、企业方面的稿件作收费稿件入编。这种形式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不少综合年鉴采取这种彩页组稿方式。我们认为,无论采用哪种组稿方式,年鉴彩页的宣传功效都是很明显的,有时甚至比单纯的广告效果更好。实践中我们看到,虽然年鉴印数不多,覆盖面小,但每年还有不少单位愿意付费参与年鉴彩页组稿,因为年鉴是“官书”,信誉度高,社会影响好。

  第三,特色栏目的宣传功效。我们的年鉴实践中,栏目设计也在不断创新,一些创新栏目有明显的宣传效果,例如,《桐城年鉴》就曾经设置过“桐城人在外地”、“创业名人谱”、“企业风采”、“名校名师”、“桐城文存”、“艺术之窗”等栏目,有的记载在外地工作的桐城籍人士,有的记载在市内外创业有成的桐城名人,有的记载企业有功之臣,有的记载知名学校和知名教师,还有本籍人士的著作和艺术作品,都能在年鉴里以适当的形式和栏目予以记载,这无疑会起到宣传桐城,扩大桐城知名度的作用。

  如何发挥县级综合年鉴的宣传效应?

  第一, 坚持“官书”地位不变,使年鉴成为机关单位人员的案头必备书。年鉴的主办方一般为县政府,今年机构改革后有的地方将党史和地方志合并改由地方党委主管,作为“官书”,其权威性与影响力无与伦比,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为民服务,廉洁高效,在社会上影响广泛,信誉度高,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愿意以“官书”为依据,视“官书”为权威。年鉴出版后,由政府发文发行,并将发行数字具体安排到每个单位,可以确保年鉴拥有了一定的读者群,目前这个群体主要集中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通过读鉴用鉴,在官方能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第二,兼顾年鉴的“民用”问题,扩大年鉴的宣传范围。一个县,单位不过百余个,按每个单位发行两本年鉴计,每年印个几百本足矣,这与年鉴内容的广泛性特点和走向社会的要求相距甚远,从长计较,年鉴不能仅仅停留在机关单位这个层面,必须让它扩大影响,让社会更多、更好地接受它。迫在眉睫的是要让老百姓知道年鉴为何物,多数老百姓至今还不知道年鉴是什么、谁编的、内容有哪些、有什么用途, 由于年鉴实用性不强,导致读者范围至今还徘徊在狭窄的圈子里,多数单位没人主动阅读年鉴,往往只是在单位领导书柜里摆上一本做做样子,或者撰稿人、文字工作者留存一本,为下一年度供稿或写材料时作参考,还有就是图书馆藏书之需。这便从一定程度上使年鉴成了年鉴工作者孤芳自赏的东西了,“官书”连“官”也不看,更谈不上“民用”了 。同时,在内容上要有所创新。“尽量选收读者普遍关注、查检率较高的题材,将读者根本不关心、不感兴趣、不会查考的题材排除出去”。

  由此可见,县级综合年鉴的存史和宣传功能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存史功能需要年鉴广泛组稿,增强信息量,客观真实可信,为历史负责,为读者负责。而年鉴的宣传功能也要有充分显现,宣传是一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宣传效果是主办者付出心血和汗水期待得到的回报。年鉴的宣传不是广告,不是虚构,它是寓宣传于文字记载之中,寓宣传于彩页图片之中。良好的宣传效果又可以反哺年鉴,扩大年鉴的知名度,更好地促进年鉴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摘编自《安徽地方志》)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