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开发利用 > 资源利用
伍家岗地名的由来
2020-06-10【打印】

  宜昌市伍家岗区位于湖北省西部,宜昌市主城区东部,长江左岸,是宜昌市中心城区,为长江岸边呈带状的滨水城市区。东与猇亭区相连,南与点军区隔江相望,西与西陵区毗邻,北与夷陵区接壤。伍家岗区地处黄陵山地与江汉平原接壤的丘陵地带,处于山区型向平原型过渡地段。境内地貌大致分为低山、丘陵、岗状平原三种类型。

  古代,这里地处“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南通湘粤,北达中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政治、军事、经济地位十分重要。现代,伍家岗区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一个县级行政区,正发展成为以新型工业区、商贸物流区、交通枢纽区、商住旅游服务区为特色的现代特大城市的新城中心。

  伍家岗区名由辖区之伍家岗地名而来。

  那么,伍家岗地名又是怎样得来的呢?

  伍家岗一地原本是宜昌城东南的一片岗地。据1984年2月出版的《湖北省宜昌市地名志》载,伍家岗位于市区东南部,北抵白马山,东到沈家店,南临大江,西连王家河,面积近2平方公里。

  关于伍家岗地名的由来,民间和官方存在不一样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因为这一带有五户人家而得名,一种说法是因为这一带住过伍姓人家而得名。这两种说法显然只有一种正确,到底哪种说法是对的呢?为查证伍家岗地名的来历,我们翻阅了各类档案和史料记载,包括媒体报道。

  据1984年《湖北省宜昌市地名志》记载:“相传很久以前,有五户不同姓氏的人家在一片高起的荒坡上开垦种地,伍家岗由此得名”。一些学者据此表述为“伍家岗是抗战后始有五户人家居住而得名”等。此为伍家岗地名由来的一种说法。但细究这一说法,不仅没有证据链,也有悖于本域历史地名的冠姓习俗,“伍”即姓氏,为名词;“五”则为数词。此“伍”非彼“五”。所以,这一说法的真实可靠性值得怀疑。

  我们再来看近些年,一些新闻媒体对伍家岗地名由来的采访报道。

  据2016年3月12日《三峡晚报》报道,一位早前一直居住在伍家岗一带的宜棉纺织厂的老人张昌万回忆:“关于伍家岗的来历,我印象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清末民初有某姓的五兄弟,逃难来到临江溪前的黄土岗平川之地,看到这块背山临江的荒坡之地,就在此安家,久而久之人们将这里称作五家岗,后来口误说成了伍家岗;另外一种说法是,在伍家岗往老汉宜路的下坡处,也就是原‘海峰大厦’旧址,有一排简陋的茅草房,其中就有一家伍姓人开的诊所,老大夫具体叫什么我记不清了。当年曾听到那位老大夫谈到过,他们伍姓人家世代行医,在兵荒马乱之际,逃难至此,看到这里虽然荒乱,但地势平坦,临江背山,系块风水宝地,于是在此落脚安家,其位置就在人们常说的正岗上。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随着搬迁进来的人口增多,伍家岗的称谓也传开了。”

伍家岗一带旧照

  另据2016年3月5日《三峡晚报》报道,记者与编纂过《中国民俗志·伍家岗卷》的罗洪波一起采访了一位过去在伍家岗的“伍香生”诊所居住过的罗洪波的岳父杨文华。杨文华老人生于1919年,当时已经96岁。老人回忆,8岁时从老家鸦鹊岭到宜昌谋生,住在伍家岗的“伍香生”诊所里。老人说,伍家是杨家的亲戚,是当地大户。伍家岗就是因为伍家在那里才叫出来的。记者一并采访了伍家的后人伍修泉。伍修泉找出了其祖上传下来的两本著作,一本叫《家传新修经验必读》,另一本叫《理法新意》,都是毛笔小楷的手稿,都是自己从医的心得,及据经验整理出的偏方,记下来传给后人。书序的落款为光绪十三年丁亥孟夏朔日,伍静山题于夷陵南乡,书的后记落款则为“光绪三拾三年”。南乡在哪儿?据清同治版《东湖县志》,南乡即为伍家岗一带。这两本家传医书证明伍家人确曾在这一带居住行医。而迟至光绪33年(1907年),还没有伍家岗这个名字。这刚好与1980年代初编撰的《宜昌地名志》的说法部分一致。伍家岗过去只是一个“黄泥巴岗”,只有不到2平方公里。《宜昌地名志》称,伍家岗一名的由来并不久远。大约在抗日战争以后,搬来几户姓伍的人家而得名。

伍家后人提供的伍家人全家福照片

  照这个说法,伍家岗因伍家诊所和伍家人而得名。但现在伍家岗一带并没有伍家诊所和伍家人的踪迹,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白沙垴社区卫生室岳臣举回忆,岳家也是宜昌有名的中医世家,其父亲岳宝珊被载入《宜昌卫生志》。岳臣举说,抗战胜利后,父亲岳宝珊的一个徒弟也在伍家岗上开了家诊所,为了帮助徒弟打名气,父亲岳宝珊常帮徒弟坐诊。藉着岳宝珊的名气,病人渐渐被吸引过来。伍家诊所的病人日渐稀落,最终被岳家兼并。伍家诊所的败落正是由于当年岳家人的竞争。而伍家一部分人则在解放战争时期,逃到鸦鹊岭落户,并牵头组建了鸦鹊岭卫生院。

  《三峡晚报》的这则报道,对伍家岗地名的由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叙述。

  2012年,在编修《中国民俗志·伍家岗卷》时,编辑组对伍家岗地名进行了专门考察,采录到伍家岗原俗名为“黄泥巴岗”,并疏理了自清末民初以来,“伍家岗”由原来俗名“黄泥巴岗”发展而来的历史过程。

  经调查,旧时夷陵南乡人去城,需过临江溪上大坡垴,过白沙垴溪经古窑群西侧取土处的“黄泥巴岗”。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3月,德国人孔林、孔尼两兄弟(宜昌人俗称为“孔洋人”)来宜昌,购买英国人在白沙垴的砖厂。

黄泥巴岗

  1925年(民国14年),孔林、孔尼又从英国购来制砖机,改建成十八门机制砖瓦轮窑。日寇至,工人将设备沉江,胜利后复建,后洋窑旧址成为宜昌市第一砖瓦厂,是最大规模现代砖瓦厂和硅酸盐生产基地。

宜昌市第一砖瓦厂

  这一土一洋的两座砖瓦窑,皆依附于“黄泥巴岗”,皆因“黄泥巴岗”土质适合烧制窑货而成名。

  随着烧窑业的发达,这个黄泥巴岗上成为销售窑货的市场。清末民初此“黄泥巴岗”因窑货交易,始有棚户。

  1931年修汉宜公路,凿岗筑路,形成村落。中医伍静山便在此开诊所行医,后其子伍香生,后又有其嫡孙伍理镇、伍理银继任,均悬“伍香生”药号。自清末伍静山始,伍家在此地从医三代。

  1931年修筑汉宜公路,为土岗降坡度,凿成一条浅沟,沟面铺路,沟两边高于道路的民居,民居门前均建有四、五踏步和长街沿,形成一条颇有特色街道。青砖黛瓦,古朴大气的“伍香生”药号就坐落其中(今“吾家大酒店”处),为当时“黄泥巴岗”上最为豪华的老宅旧铺。日久天长,“黄泥巴岗”便因伍家诊所冠性伍而被叫成伍家岗了。

吾家大酒店(原海峰大酒店,“伍香生”诊所原址)

  清末民初,“黄泥巴岗”因有伍姓诊所药铺而得名,这一名称由来被民俗志采纳。

  至此,伍家岗地名的由来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眉目。

  伍家岗这一地名因姓氏与自然地貌特征元素组合而成,它蕴涵了一段历史文化的记忆,承载了伍家岗这片土地的前世今身。

  我们再次查阅各类史记资料,找寻最早出现伍家岗地名的记载。

  夏商时期,伍家岗一带为古荆州地,西周时为楚国地,秦时属南郡,西汉时为夷陵县属地。东汉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魏在今伍家岗区临江坪一带设置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临江郡改称宜都郡,领宜都(今宜昌)、秭归、枝江、夷道(今宜都)4县。东吴黄武元年,即公元222年改称西陵郡。隋大业三年(607年),复夷陵县。由此至元,伍家岗之地属夷陵县。宋欧阳文忠公文:“峡州治夷陵也,地滨大江,地僻而民贫,帮夷陵为下县,而峡为小州。”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省夷陵县入峡州府,旋降峡州府为峡州,伍家岗随之属峡州府、峡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峡州为夷陵州。清顺治五年(1648年),改夷陵州为彝陵州,伍家岗属之。清雍正十三年,即公元1735年,伍家岗一带所在的彝陵州改为宜昌府,改夷陵县为东湖县并为宜昌府治所。民国初年废宜昌府,改东湖县为宜昌县。伍家岗之地属之。

  1949年前,伍家岗属宜昌县盘青乡桐木村第二保,1950年属宜昌县第八区盘青乡,1958年属伍家人民公社共前大队,1984年属伍家乡共前村,1987年属伍家岗区伍家岗街道。

  至民国时期,伍家岗一带仍属宜昌县,在各类史记中均未出现‘伍家岗’这一地理名词。那么伍家岗这一地名是什么时候在官方书籍中正式出现的呢?

  清同治三年,《东湖县志》并无伍家岗地名记录。此后志书中,也无伍家岗地名及历史记录。

湖北邮政管理局成立伍家岗邮电代办所令

  在宜昌市档案馆的馆藏档案资料中,有一份民国三十六年(1947)湖北邮政管局(指)令,这是一份成立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邮电代办所的馆藏资料。这是至今官方文书中“伍家岗”地名一词的最早出处,也说明此时已有大家广泛认可的对“伍家岗”地名的认定。

  2019年,伍家岗区在编纂《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地名志》时,编辑部谢世凯等同志对伍家岗地名的来历再次做了深入调研,走访了伍家后人及多位当事人,进一步廓清了一些事实,并对伍家岗地名来历作了明确的表述:“伍家岗,在区境东南部,以仁和医院为中心点,距区政府驻地2千米。泛指东接沈家店,南临长江,西连王家河,北靠白马山;东西长3千米,南北宽1千米,面积约3平方千米区域的地名。以家族姓氏和地形而得名。据考证,清光绪13年(公元1887年),郎中伍静山率全家到东湖县城东南,滨临长江的黄泥巴岗悬壶济世。当地百姓口耳相传,将此黄泥巴岗称为‘伍家岗’。到民国时期伍家岗逐渐演变成了有指位意义的区片名称”。

  这是官方对伍家岗地名由来的最新认定。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档案馆/伍家岗区档案史志研究中心)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