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史 > 地方史选介
《衣被天下:上海纺织》
2021-10-13【打印】

  由上海通志馆主编,廖大伟、刘盼红撰写的《衣被天下:上海纺织》是“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之一种。本书以上海纺织的历史发展为主题,通过史家的眼光和凝练的篇幅,将上海纺织行业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娓娓道来,展示了上海纺织的在“上海制造”中的担当与贡献。本书以生动的文字、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上海纺织行业从开创到发展,从立足上海到支持全国,从品牌建设到科技创新,从劳模精神弘扬到下岗再就业等生动难忘的记忆,将上海纺织行业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娓娓道来,是一部了解上海纺织历史与现实的生动通俗读物。

 

  纺织精神永放光芒

  新中国成立前,荣德生、张謇、聂云台等一批实业家兴办纺织厂,践行“实业救国”的理念。他们希望通过发展纺织行业来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和工业的压迫。面对英美日等强国,他们没有退缩和畏惧,依然凭借着一身爱国豪情,在挫折和探索中艰难前行。而后,雷炳林、朱仙舫、汪孚礼等一批纺织科学专家为实现纺织生产的机械化、技术化,不断钻研创造,成功发明出一批先进的纺织器械及纺织品生产方法。彼时,实业家和科学家是纺织精神的代表,他们从实业、科学等领域探讨救国方略,将纺织行业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他们的精神是纺织精神的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以黄宝妹、裔式娟为代表的一批劳模继续书写纺织精神。他们勇于创新,争当先进,用榜样的力量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走在劳动人民的前列,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他们的加入使纺织精神逐渐丰富。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由于上海城市功能的变化和周边纺织业的快速发展,上海纺织行业进入艰难的调整时期。这一时期,上海纺织从业者迎难而上,树立改革意识,团结职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二次创业,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调整老企业169户,压缩初级加工能力20.5%,职工总数从55万减至35.39万,出口创汇连续4年递增30%以上。

  新世纪以来,以周勤之、孙晋良、俞建勇为代表的新一代纺织科学专家继承了上海纺织精神,以卓越的科研成果,促进纺织行业的发展与腾飞,以爱国、工匠、创新为内容的纺织精神最终形成。如今上海纺织业,坚持“科技与时尚”战略,进入全国布局、海外发展、整体实力领先行列,成为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高端人才密集型、服务密集型和创新密集型的都市产业形象代表,成为上海城市的一张新名片。

  经过产业转型、短暂阵痛,中国重新成为全球纺织品出口第一大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纺织业经过了从弱到强的过程,纺织工业总产值更是增长了140多倍。这其中,上海纺织一直是营收大户,常常是中国纺织出口的“领头羊”。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与近 200 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贸易往来。2019 年,“三枪”品牌首次走出国门,登上纽约时装周的世界级秀场,展现了引领国际时尚的“国潮”风采,成为“中国制造、中国设计、中国创造”的全球化品牌代表。上海纺织,仍然是全国纺织业的重镇之一。这一切饱含了上海纺织人的智慧与心血,体现了上海纺织从业者的爱国精神和优秀品质。

  纵观历史,上海纺织从业者具有三种优秀品质。

  首先,强烈的爱国心。上海纺织产业发展至今,责任感是根植于上海纺织从业者灵魂中的优秀品质。一代代劳模、实业家和科学家,均以振兴纺织为己任,以厂为家,以产业进步为目标。上海纺织从业者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国家利益和集体荣誉,将个人得失放置末位,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工作。

  其次,迎难而上的工匠精神。在不同时期,上海纺织从业者面对不同的发展环境,均能持续保持动力。全体纺织职工以“振兴纺织、服务国家”为宗旨,迎难而上,勇于拼搏。

  最后,紧跟时代的改革意识。上海纺织从业者具有强烈的改革愿望和紧跟时代的热忱,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观念。新中国成立至今,上海纺织产业先是破除了“拿摩温”(工头)制度,又与封建意识和小生产观念划清界限。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上海纺织产业紧跟时代步伐,用新的价值观念,调整自身发展模式,适应改革要求,不断扩大纺织品出口,引领国内外市场。

  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从历史记忆中感受到经纬纵横间的纺织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将随着上海纺织产业的发展,一代代地延续,成为一种优秀品质,永放光芒。

  (节选自《衣被天下:上海纺织》)

  (上海通志馆)

COPYRIGHT © WWW.DIFANGZHI.CN

京ICP备08002157号-7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2号

方志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